2008年金融海嘯捲起的巨浪沖擊全球,台灣自不能倖免;尤其我們恃出口為命脈,當主要出口市場都黯然失色,所受打擊更甚。 好不容易海嘯的巨浪平息,特別是始作俑者美國幾乎全身而退,但緊急因應海嘯衝擊的所謂非典型經濟政策,卻造成更久遠而且株連廣闊的禍患。
2008年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主導實施量化寬鬆(QE)及近零利率等所謂非典型政策。其實前者就是經濟學家聞之色變的「印鈔救市」。自德國馬克與中國法幣大肆印鈔釀成巨禍,半世紀來稍有經濟常識者皆視為洪水猛獸。金融海嘯初至,信心驟然崩潰,貨幣流通量急遽萎縮;因而緊急注入資金,有如消防員以超強水柱滅火,或許非全不可取。
但灌水救火乃不得已之舉,一旦火勢減弱即應收斂,以免造成更大傷害。但聯準會卻完全置之度外,因為,印鈔本應引發通膨,美國物價超常穩定,甚至有通縮之虞,柏南克乃認為這是印鈔數量不足,乃變本加厲,QE2、QE3乃至持續每月購債850億美元。
然而人盡皆知,QE未引發通膨,全因配合零利率,新增的鈔票大量流入新興市場套利、套匯乃至炒股炒房,結果美國放火,卻燒了許多無辜小國的房子,美國經濟復甦的腳步也因資金動能不足而趑趄不前。
即使如此,由於美國基本經濟體質未受海嘯傷損,而歐、日、中等則各陷泥淖難以自拔,美國經濟的表現仍然出類拔萃,連柏南克都無以自圓其說,只好在去年最後一次FOMC中宣布QE每月減購一百億美元,正式宣告QE即將退場。
QE退場為害更大,資金快速自新興市場抽離,造成幣值大貶、利率升高、房市股市泡沫破滅,而美國則因資金回流,迅將面對嚴重通膨壓力。國際市場波濤極其險惡,台灣這條直接受到沖擊的小船可千萬當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