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在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導覽訪客時,一提起豬籠草,大家眼睛都為之一亮,快步跟上。這類跨界生活的熱帶物種就是這麼迷人,瓶口的氣味和蜜汁引來昆蟲,失足落入瓶身,光滑的蠟質內壁讓牠們攀爬不上,只能禁錮在消化液中,最後為這長在貧瘠土壤的特化植物貢獻了氮肥和磷肥。
然而豬籠草的食性並非如此單調,它們之中也有素食者,蘋果豬籠草即是。它的瓶子長在地上,瓶蓋全敞開,內無臘質壁,收集的是落葉殘渣。食性更怪的是勞氏豬籠草,它的瓶蓋結滿了白糖霜,引來鼩鼱坐在瓶口舔食,鼩鼱的習性是邊吃邊拉,於是瓶身就成了馬桶。嗜糞者還有萊佛士豬籠草,它的瓶子設計是邀來蝙蝠隱身長住,屎尿都成了營養。世間有120種豬籠草,保種中心蒐集了80種,再加上300餘天然及人為雜交種,深得訪客喜愛和玩家覬覦,但我最期盼的是能得到科學家的青睞,願意深入研究這群已經達到演化顛峰的瀕危物種。
顧客終於上門了,是位仿生學的新秀專家,清華大學材料系的陳柏宇。他想研究捕蟲的豬籠草瓶口何以特別滑不溜丟,連螞蟻都站不住腳,於是率研究生們到保種中心採集各式瓶子,初步結論是:瓶口溝槽狀裙緣上的無數奈米級小突起,把蜜汁和水混成了超親水結構,若是能人工合成類似的材料,那麼吞藥再也不會噎到,大顆的維他命丸就可以咕溜直接滑進胃裡了。陳柏宇在2013年初為《科學》寫了篇回顧專論,〈以大自然為師——仿生材料〉是他為《科學人》讀者寫的普及版,再加上〈夢幻材料真未來〉,就成了我們新春新希望的專題報導了。
〈夢幻材料真未來〉介紹的10項科學突破中,我最期待的是能把二氧化碳礦化成岩石的演練。如果成真,地球不再增加溫室氣體,過往的偏差也將深埋地層,瀕危的生態環境當然會因之舒緩。多樣的豬籠草已罕見於原野,保種中心應該只是暫時的庇護所,當它們能重回山林時,才是人與自然的真正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