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較不裕富的早期農業社會,人們會盡量利用大自然的各種資源,因此,許多看似不起眼的野草,事實上有著許許多多的用途。
在台灣,野莧菜從南到北都很容易再田間、路旁發現蹤跡,他並非台灣原生種植物,因為氣候適宜,所以已經馴化的十分成功。
圖/葉子
野莧菜小檔案
● 科名:莧科(Amaranthaceae)
● 學名:Amaranthus viridis Linn.
● 英名:Slender Amaranth、Green Amaranth、Pakai、Honagainubiyu
● 別名:豬莧、綠莧、山莧菜、山杏菜、山荇菜、糠莧、細莧、鳥莧
● 原產地:熱帶美洲
● 分布:台灣全島低海拔道路、農田、草生荒地、均能發現其蹤跡
圖/葉子
野莧菜的嫩莖、嫩葉及花穗皆可食用,在春夏兩季最為肥美,是良好的野菜植物之一。傳統作法上,會加入小魚干與野莧菜拌炒,就能嚐出鮮美味道。
別以為苦瓜總是一成不變,在野外也產一種山苦瓜,瓜型比一般栽培種苦瓜小,在台灣現今馴化成為野生植物。
山苦瓜經常在野地一隅自蔓生長,全株幾乎都可利用。在台灣東部傳統市場上,常見攤商隨地擺放販售鮮採下來的葉藤,心形輪廓的裂葉,很容易就能認出是山苦瓜。
圖/葉子
山苦瓜小檔案
● 科名:葫蘆科(Cucurbitaceae)
● 學名:Momordica charantia Linn. var.abbreviata Seinge
● 英名:Kakorot、Balsampear
● 別名:野苦瓜、野生苦瓜、短角苦瓜、假苦瓜、小苦瓜
● 原產地:熱帶亞洲
● 分布:在台灣現已馴化為野生植物,中、南部中、低海拔山區、野地、路旁、荒廢地經常可見。
圖/葉子
苦瓜具有苦瓜素,故帶有苦味,煮後轉成苦甘味,有促進食慾、解渴、清涼、解毒及驅寒之效用。
山苦瓜為了保有視覺上的享受,簡單薑苦瓜切對半或四分之一,川燙後急速冷凍幾分鐘,加入小蕃茄、小豆苗及洋蔥,拌上和風醬,就成了一道清脆爽口的饗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