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俗諺:“We are what we eat.”意指人吃甚麼樣的食物,就會變成甚麼樣的人。根據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檢局)資料統計,台灣一年農藥銷售量有34,709公噸,若以全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來算,平均每人一年會接收到1.5公斤的農藥,相當於一罐寶特瓶汽水!不只是農藥,多年來吃過無數塑化劑、毒澱粉、瘦肉精以及黑心假油的我們,未來將會變成甚麼樣的人?
「近年來一連串的食安風暴,其實是整個社會高度工業化發展下的必然結果。」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表示。在高度工業化的價值觀下,一切產品都以高效率、高產能、規格化的工業生產方式為模範。當農業產品、畜牧產品與食品的生產也是追求這樣的目標時,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產能、方便運送保存……農藥、化學藥物、生長激素、食品添加物等隨之出現,最後紛紛隨著食物進入你我的胃袋。
民眾對於食品生產過程的不了解,間接給了不肖廠商濫用食品添加物的機會。(攝影/龔安妮)
正本清源1》
捍衛飲食健康權 各國掀起新飲食運動
從兩年前的塑化劑事件爆發後,除了抵制黑心商品、要求政府加強食品安全檢測機制,我們只能徒然坐看食安風暴不斷發生,且規模一次比一次還大、還廣。食安問題如今是全球關注的話題,台灣近年來多起食安風暴,損害的不僅是國際形象,更是直接侵犯了人民的「飲食健康權」。
曾幾何時,「飲食健康權」已成為一種需要特地宣稱並主動捍衛的權利。
1986年,因為抗議麥當勞在羅馬市中心開設分店,部分義大利人開始反思,究竟正確的飲食習慣該是如何,因而發起「慢食運動」,提倡維持當地生態區的飲食文化,並使用當季、有機生產的在地蔬果,促進當地農牧業。這是近年來歷史上第一個針對食品健康問題而提出的運動。
二十多年來,隨著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在極端工業化的全球農糧生產系統之下,食品健康、安全問題仍以不同的方式在各國逐一浮現。美國、英國、德國,乃至於亞洲的日本,都開始意識到與其消極對檢測、生產方進行防弊規劃,還不如從基礎開始,培養人民正確飲食知識、正確選擇食物、實踐健全的飲食生活的能力。
美國為鼓勵年輕人不再吃速食,推出「天天五蔬果」口號;英國則以學校為起點,將「環境」做為媒介,融入學童日常學科與生活,要求孩子學習掌握原始食材,並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2005年,日本通過《食育基本法》,制定整體發展計畫後便交給各地縣市,以社區為單位推動計畫,強調健康飲食權的實踐主體在個人,各種創意計畫因而遍地開花。
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曾留學日本,對於日本社會從上到下,皆非常重視食品安全與食農教育感到印象深刻。(攝影/龔安妮)
正本清源2》
提出食農教育
重建人與食物間正常關係
張瑋琦說:「在全球化貿易的架構下,沒有一個國家能禁止別國的產品進口,所以政府只能教導人民擁有正確選擇食物的能力,而這也是『食農教育』這幾年在各國被熱烈討論的原因。」
何謂「食農教育」?即是將農業的生產、人類的飲食生活與生態環境的關係連結在一起的教育。強調以農業體驗為基礎,透過實地參與食物生產的過程和製作,瞭解生命與環境的關係,重新建立人類與土地的倫理,形塑正確的飲食概念。
張瑋琦解釋,台灣從前著重在「營養教育」,教導民眾吃甚麼食物補充日常生活的營養。「可是食農教育重視的是人與土地的連結,因為如果只有對菜餚、食物有知識,卻沒去接觸真正食物的樣貌,你沒有那個感覺,在選擇上會變得非常依賴政府的把關,間接給了食品加工業者欺騙的機會。只有回到生產的根本去把關,才能真正把握安全與健康。」
當大品牌的信任崩解、當政府無法替我們把關、當社會的食安危機已來到頂點,唯一能保護我們的,只有自己。「如果台灣每個人都養成購買食品時先看標籤、先看原料成分的習慣,廠商還敢作怪嗎?」張瑋琦淺淺一笑說。
當全民都有概念,便自然形成一股共同監督的力量。
正本清源3》
導正糧食觀念錯誤 避免浪費食物、農業式微
除此之外,現代人對於食物與農業間連結的不確實,連帶地也影響了食物浪費的問題。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國人一天的廚餘量就高達四萬桶,足以堆出70棟台北101大樓;一年就浪費約2,400億元在食物上,而這筆龐大的金額,卻能讓全國小學生免費吃39年的營養午餐。
張瑋琦說:「很多人以為廚餘全都拿去給豬吃,事實上,只有三分之一會拿去餵豬,剩下的三分之二廚餘,全變成垃圾燒掉!」如此浪費食物的同時,我們甚至不知道,現在的台灣已幾乎不生產糧食。農委會在2013年公布的《農業年報》顯示,台灣在2012年的糧食自給率僅為32.7%,且數字正在逐年下降中。平日取之不盡的食物只是假象,若是未來有一天台灣被封鎖時,我們將馬上面臨饑荒問題!
反觀同樣身為島國的日本,早深知糧食自給率的重要性,並將之視為國安等級的問題。張瑋琦面露憂心,搖頭道:「日本去年的糧食自給率為39%,跌破40%,他們政府就已經感到恐慌,但我們卻比他們還低。」她繼而強調:「所以當你瞭解農業生產,知道在地生產食物才是最好、知道台灣生產太少糧食,那麼自然而然,就會支持台灣當地的農產品。台灣農業有了出路,就會成為一個良善的循環。」
正本清源4》
食育觀念從小紮根 找回人類原始味覺
所幸,近兩年的大規模食安危機,確實已喚醒不少台灣民眾對於飲食健康、農業安全的關注。張瑋琦觀察到,尤其是前陣子的假油風波,更是一「油」驚醒夢中人,大家發現,食安問題不再是事不關己的社會現象。
目前已有不少縣市主動規劃「食農教育」教材與計畫,例如新北市的種子教師培育計畫、台北市的有機食栽計畫,都是邀請農夫來上課,或是固定帶小朋友到農地實際耕作。台南市則首創加入第六育「食育」,並針對在地農產如文旦、菱角推出相關教材。宜蘭縣政府更是準備在2014年縣議會提出「飲食健康自治條例」。
當觀念從教育著手,所帶來的力量會是無限大。張瑋琦表示,各地政府才開始推行食農教育沒多久,就收到不少正面的回饋。曾經有個小朋友,為了不讓蟲子吃自己種的小白菜,便將蟲放到媽媽從菜市場買回來的白菜上,結果發現蟲子因此絕食四天。農友建議小朋友將蟲放到草地上,一向不愛吃草的蟲子,竟然拚命吃草,讓小朋友們感到相當震撼,原來蟲子寧願吃草也不願意吃菜市場的小白菜!
親眼目睹這樣的景況,小朋友回去紛紛要求媽媽在成果展那天來買「自己種的菜」,天真強調:「你一定要把我的菜買光,因為我不想讓別人買!」最後在成果展上,所有青菜銷售一空。家長反應非常好,終於讓原本不太願意配合的老師卸下心防,而許多學校也開始主動要求參與計畫。
另一間小學則是因為推行校園有機種植後,原本負責學校營養午餐的學生家長,在小朋友的影響下,竟願意自掏腰包購買有機番茄,供小朋友午餐使用。「透過小孩的影響力,我發現大人對小孩的關心是最真誠的,他願意為了孩子做出改變,這是廠商在做生意時,不會考慮進去的。」這些故事,都令張瑋琦非常感動,也更深信食農教育的推廣,一定會產生好的成果。
「其實針對食物安全,最棒的檢測機制就是我們的舌頭。」張瑋琦發現,一旦開始食用有機食材後,對於外面販售的農產品或加工食品,一吃就能感覺出不一樣,只是因為我們長期以來被不安全、不健康的食品荼毒,已經失去了人類最原始的本能。
或許有一天,當我們都能找回正常味覺時,就代表食農教育的推廣已經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