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過完年,精神科門診總是會多出兩三成的病患,醫生把這類患者歸類為「春節壓力症候群」。患者通常會出現焦慮、失眠等情況,嚴重的話則會出現胸悶、手抖等現象。有趣的是,醫師觀察發現,媳婦是出現春節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族群。
以呂太太來說,原本就很少回南部婆家,但是每到春節前就開始陷入莫名的恐慌,頻頻叮囑先生準備事項,回到南部婆家後,就專注照顧小孩,也不與親戚打交道,每年總是待個兩三天就急著回台北,回到台北後則是開始向先生數落婆家的不是,直到上班後幾天,才恢復正常。
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說,現在的社會幾乎都是小家庭,夫妻們每天就是專注著上班與照顧小孩,生活算是非常單純,但是一到過年,回歸到傳統大家庭,就會改變單純的生活形態,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眾多的生活人口,人多口雜,壓力就會慢慢冒出來。
除了聽一些閒言閒語外,更令人擔心的是,還要透過其他人的言語被比來比去。像是女婿間比工作、妯娌間比生小孩、未婚者則被比較交友進度、上班賺多少錢等等,這些狀況可能當事人根本都沒有想比較的念頭,反倒是旁人你一句我一句,讓當事人心情更差。
節奏被打亂,壓力升高
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王仁邦也說,不僅媳婦回婆家有壓力,包括公婆、兒子也會有壓力,有的患者僅是小職員,生活原本平安無事,但過年回家,在親友間相互一比較,就顯得一事無成;還有患者去年夫妻倆一同回家過年,今年已離婚,觸景傷情憂鬱發作。
王仁邦指出,這些患者輕則焦慮、憂鬱、失眠,嚴重者會有心悸、胸悶、手抖、手麻等症狀,有些原本就有些許情緒障礙、精神疾病的患者,每逢過年帶來的無形壓力,情緒就會容易受到影響,進而發病。
李信謙分析出現春節壓力症候群的主因還是與「生活節奏」被打亂有關。一整年的生活模式一旦被打亂,整個身體運作就會開始混亂,內分泌也會出現失調,整個人就會覺得不對勁,所以之前研究有發現,如果年假越長,出現春節壓力症候群的人就會越多。
「要趕跑壓力,當務之急就是趕緊恢復正常的生活節奏。」李信謙建議,回到工作崗位後,就不要再抱持著過年的心態,越快回到生活正軌,就能讓春節壓力症候群消失得越快,家人間也應該趕緊回復原有的相處模式,說話時也要刻意保留,不要再繼續出現言語衝突。
「如果有意解決問題,夫妻間可以坐下來好好談談。」李信謙說,很多人以為拿出來討論只會增加爭執機會,其實夫妻兩人願意對話,就要拿出誠意,而不是固執己見的繼續爭執。「要用分享的心態,說出彼此的感覺,然後慢慢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最佳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