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健康的成長是所有父母心堻怳j的喜悅,從寶寶爬行、站立、走路搖搖晃晃到會跑會跳,這一路的轉變,包含多少父母的歡喜和擔憂;一方面,對
孩子的學習和活動感到喜悅;一方面,又擔憂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受傷。每每稍不注意,孩子身上就莫名的青一塊、紫一塊,令人好心疼,也令父母產生疑惑:「為什麼寶寶常淤青?是身體生病了嗎?」
常見的淤青原因
一般來說,淤青通常是單純性的外傷原因所引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曾馨誼表示,小朋友比較好動,當碰撞到外物、跌倒受傷,或是外力撞擊,會形成體表皮下出血;即血液從受傷的血管滲出,流到週遭的組織裡,形成淤青。這是正常現象,家長無須過分擔心。不過,若寶寶常有原因不明的皮下出血,或是經常輕微的碰撞就產生淤青,這時最好找專科醫師做評估檢查,以確定病因。
淤青的大小及疼痛程度依受傷情況不等,但一般約2~4個禮拜就會消失。若出血範圍大小在3毫米(3mm)以下,稱為出血點(petechiae);若超過3毫米,則稱為淤青(ecchymosis),兩者皆可稱為紫斑症(purpura)。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急診科主任吳芬芬指出常見的淤青部位是膝蓋、小腿前面、手肘、腳螺和額頭。還在學步的寶寶最容易因摔倒、碰撞形成淤青,因此家長們也需格外注意家裡的安全,例如地板不要用堅硬的大理石、傢俱避免銳角等;當孩子在戶外活動時,也盡量不要讓孩子離開視線範圍。
淤青護理DIY
淤青是皮膚底下的微血管破裂所形成,淤青的部位初期會紅腫,第1~2天呈現紅色,第2~5天會轉藍紫色,第5~7天會變成黃綠色,約一周後(第7~14天),血紅素分解,會轉成如鐵蚽賱懦嶼鶿鶞漫@啡色。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寶玲傳授淤青的正確護理方法:
1. 24小時內使用冰敷
冰敷可以讓血管收縮,幫助消腫、減輕淤青範圍。冰敷有兩項注意要點─(1)不要拿冰塊直接敷在受傷處,以免皮膚組織因溫度過低而被凍傷,用浸泡過冷水的毛巾較適宜;(2)一次不要敷太久,可遵行此原則:「每冰敷5分鐘就休息一下,一共敷15分鐘。若要繼續冰敷,則應休息約20分鐘後,再繼續重複上一步驟。」
2. 24小時後改用熱敷
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白血球把已經死掉的紅血球清掉,有助於清除皮下淤血。坊間有偏方說用煮熟的白煮蛋可以治淤青,其實作用等同於熱敷,並不具有什麼特殊功效,且熱敷效果可能還不如熱水袋或熱毛巾來得持久。溫度上同樣要注意不要過高,以免燙傷。原則上每熱敷5~10分鐘就休息一下,約熱敷30分鐘~1小時。
3. 清潔並消毒傷口
假如小朋友在砂石等較髒的地板上跌倒,則應先以水清洗傷口,並用無酒精成分、低刺激性的優碘進行消毒。若淤青帶有出血情形,此時不宜在傷口上冰敷或熱敷,以免使不完整的皮膚進一步受到傷害。吳芬芬補充,可以先指壓20分鐘以上(若是兩肩、骨盆的大血管出血,則只需指壓5分鐘,過久恐影響身體功能),以減緩出血情形;倘若出血範圍過大合併孩子意識改變(如哭聲尖銳、異常哭鬧等),建議直接送醫、切莫耽擱。
4. 不搓揉、多休息
很多家長在寶寶發生淤青時,會以為多搓揉、好的快;其實過度、用力的搓
揉反而會使患部不適,尤其是淤青部位還帶有出血、腫脹、扭傷的情況,更是不宜用搓揉的方式。倘若淤青若發生在四肢關節處,則應多休息,避免碰撞形成二度傷害。
只是淤青還是細菌感染?
為何剛出生的寶寶身上有淤青?
吳芬芬解釋,生產時嬰兒經過媽媽的產道,會受到不等程度的擠壓(視孕婦是否為第一胎以及產道的大小),可能導致寶寶臉部淤青、眼結膜出血,甚至造成骨折等;很多父母會不諒解這種情形,但這是身體受到壓力,自然而然會產生的機制,通常淤青在幾個禮拜內就可獲得改善,家長不需太過擔心。只是若有骨折的情形,比如輕按寶寶兩肩淤青地方,有「啵、玻」的聲音,代表肩膀骨折了,此時建議還是要給醫生診斷,看是否有影響到寶寶未來肢體的活動功能。
寶寶身上有奇怪形狀的淤青?
當寶寶在不容易有淤青的地方卻有淤青(如背部),或是身上有形狀奇怪的淤青,就要懷疑是否人為蓄意傷害造成,尤其是6個月以下的寶寶,尚不會走、跑、跳,多由大人照顧。比如長條形的淤青很可能是手掌、籐條鞭打所導致;手腕或腳踝環狀的淤青可能是捆綁造成的結果。此時家長應該提高警覺,懷疑是否照顧人或保母有虐待寶寶的可能性。
淤青需不需要擦藥?
張寶玲表示淤青通常是不需要擦藥的。若淤青範圍過大,可考慮使用喜療妥〈Hirudoid〉,它具有抑制血栓、消除腫脹、緩解表淺靜脈曲張、軟化變硬的疤痕組織,並預防手術後的淤青等。但罹患出血性血液疾病者,如血友病、血小板低下或紫斑症者,以及對此藥過敏者,皆不宜使用。
「易淤青」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人體的凝血功能主要是由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共同完成;血管受傷後,血小板會到達傷處,黏住組織並互相聯結,形成血栓、進行凝結功能。當寶寶身體常常有不是由外傷所引起的莫名淤青、或是淤青很多而且很難消除、或是極輕微碰撞,就產生淤青,則很有可能是血液異常、器官出現問題、惡性腫瘤等病因所引起,使血液不能正常凝結,導致容易皮下出血。
「易出血體質」的常見病因
形成淤青的其他原因
曾馨誼指出有些人先天血管壁較脆弱,容易瘀傷。像是老人皮膚較薄,不若年輕人有脂肪層的保護,導致皮膚下的血管更容易因為受傷而出血,皮下有時會出現紫色的斑點,即紫癜病。
吳芬芬表示小朋友感冒時,抵抗力下降、血小板數目減少,也會在皮膚表層形成紫紅色的淤青,稱作特異性紫斑,可能小如針點一般,也可能很大一片。
紫斑是紅血球從微血管滲漏出來,造成皮膚或黏膜的出血症狀。
莫名淤青 儘快就醫不要拖
曾馨誼表示形成淤青的原因非常複雜,可能只是單純的外傷問題,也可能跟疾病、遺傳或體質等原因有關,若淤青併有下述的症狀,就必須特別注意:
若淤青摸起來是平的、不痛不癢,且分佈僅止於四肢,也沒有合併出血的問題,則大多是良性的紫斑症,可能病因是血管壁脆弱、輕微血小板下降,或是血小板功能異常。若是摸起來有突出感,但不痛不癢,且淤青分佈在關節周圍,並有合併傷口難以癒合、流血難止的症狀,則可能是凝血異常,如血友病、類血友病等,或是服用過量抗凝血劑造成。倘若淤青摸起來突出,且會痛,則大多是血管炎所造成。
曾馨誼提醒,當孩子身上常常出現莫名淤青、淤青部位摸起來不平、淤青部位會痛,或是有傷口難以癒合、流血不止的症狀,建議還是盡快給小兒科醫師檢察,有必要時再轉診至大醫院,尋求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詳察病因、加以治療,避免耽誤就醫,而導致嚴重的後果。
吳芬芬
現職:台北市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急診科主任
學歷:中山醫學院畢業
經歷: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心臟兼任醫師
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心臟血壓研究所小兒心臟研究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任
張寶玲
現職: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總醫師
美國Kennedy Krieger Institute研究醫師
曾馨誼
現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科部住院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專責主治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