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4日,桃園國際機場,清華大學經濟系四年級學生、21歲的呂怡靜和13位同校同學正準備飛往獅子山共和國,電影《血鑽石》描述的國家。許多人對於非洲的第一印象大多是貧窮、髒亂、疾病與死亡,就連一旁送機的怡靜媽媽在大伙上飛機的前一秒,還問女兒:「可不可以不要去?」
為了去獅子山共和國當國際志工,呂怡靜和伙伴們整整準備了一整年。她輕聲安撫媽媽:「這是圓夢之旅,很難得的機會。」她沒有預料到,往後的43天,將在生命留下深刻的印記。她背起行囊,走向登機口,勇闖天涯。
途徑1〉交換學生 經濟實惠的好選擇
像呂怡靜一樣,許多大學生選擇在大學時期擁有國際經驗。想走出台灣,看看世界的樣貌,成為他們共同的嚮往。其中,最多人選擇的方式是擔任交換學生。台灣各所大學皆和國外大學簽訂姊妹校協議,互相交換學生。以台灣大學為例,每年約有600多位赴國外姊妹校當交換學生。最熱門的國家是日本、中國大陸、美國、德國與法國。
出國交換為期大約半年至一年,期間台灣學生只需負擔生活費與自己台灣學校的註冊費。由於大部分免繳交換學校學費,交換學生可算是最經濟實惠體驗留學生活的方式之一。
淡江大學德文系四年級學生蘇奕安留著一頭俐落短髮,講起話來精神奕奕。從小她就特別喜歡奧地利和維也納合唱團,高中時還交了三、四個歐洲筆友,常常彼此通信聊天。大三那年,她終於得償宿願去維也納大學交換。交換期間,她隻身一人至東歐旅遊,足跡遍布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與波士尼亞等國家,不僅和筆友見面,也透過世界展望會,和高中時開始資助的塞拉耶佛孩童相見歡。看到當初照片上的小男生,現在已經成為15歲的小大人,蘇奕安覺得這趟交換學生之旅,特別有意義。
沙發衝浪 遊歷20個國家
「台灣是個海島,年輕人從國外取得養分,可在這片土地上耕種出更多東西,」西門子業務工程師黃婉中說。剛從大學畢業兩年的她,就讀台北科技大學電機系時,曾去捷克科技大學當交換學生。在捷克科技大學,她修了一門機器人課程,自己編寫電腦程式語言,成功設計出一隻會賽跑、會轉彎的樂高機器人。課餘間,她更沒閒下來,曾進行「沙發衝浪」遊歷20個國家。每到一個沙發客的家,她努力和對方分享台灣文化,還燉煮麻油雞給義大利的沙發主品嘗。
當初出發前,黃婉中的舅舅送了她一台新的相機,交換條件是──每天要用英文寫下交換學生日記。她履行承諾,在部落格記下「值得記錄的一年」,包括教國際學生中文、掉進伏爾塔瓦(Vltava)河、騎腳踏車橫越捷克等有趣的異國生活經驗。這些國際經驗,不僅豐富了她的遊歷,也幫助她順利取得畢業後通往外商公司的門票。
途徑2〉雙聯學位 拿文憑還能培養國際觀
交換學生的國外修課經歷可以視系上規定,充抵原先就讀科系的學分,但是不算學位。如果想要同時擁有學位與國際經驗,雙聯學位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根據「遠見2014大學辦學特色調查」,目前國內約56所大學有提供雙聯學位學制,其中以台灣大學簽訂53個計畫、朝陽科技大學26個為最多。雙聯學位是指簽有合作協定或姊妹校的兩校大學生,在學期間可跨海赴對方校系修課,只要取得雙方畢業資格,就可同時拿到兩校雙學位。
逢甲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英語專班)學生吳政亮和陳郁儒,就在大四那年赴法國雷恩商學院攻讀學位,在台灣三年、法國一年,再加上半年寫論文與實習,等於四年半碩士和學士雙學位入袋。
除了規定四年級出國修讀學分,逢甲國際企業管理學士學位學程(BIBA)有110位外籍學生,採全英文授課。主任梁馨予表示,全英文授課是為了營造學生跨文化的學習環境,能提早適應海外留學生活。其他學校如淡江、元智大學等,也有類似的英文專班。
另一個擁有海外經驗的方式,是參加社團或擔任海外志工。例如,模擬聯合國社每年都會徵選成員出國參加世界模擬聯合國會議。這個會議由學生扮演各國外交官,模擬國際會議,進行國與國的談判和對話。
到紐約聯合國總部學表達
黃婉中大學時曾是模擬聯合國社的社員之一,曾去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扮演芬蘭國家代表,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學生一同討論全球識字率議題。黃婉中說,剛開始在一群外國學生之間,完全不敢開口,但後來慢慢了解,大部分的外國人其實都不是以英文為母語,不見得流利,但都很勇於表達。解開心魔的開關一打開,人就變勇敢了。
途徑3〉國際志工 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
清華大學每年暑假也有國際志工團出隊,前往獅子山共和國、坦尚尼亞、尼泊爾、馬來西亞和貝里斯等國家。但重頭戲可不是只在上飛機之後,早在出發前,學生團隊就以近一年的時間準備課程、和當地建立聯繫、向台灣社會大眾宣傳與募資,把愛心送往海外,過程中都是一種學習。
「其實我去獅子山共和國,不小心得到瘧疾,」清華大學經濟系四年級學生呂怡靜說。乍聽之下很嚇人,她講起來卻雲淡風輕。在獅子山共和國當國際志工43天,留下深刻的生命印記。故事要從去年6月24日出發日說起。她打了6支預防針,也吃了奎寧藥,看似做了萬全的準備,但任何事情都無法百分之百有效。抵達兩週後,呂怡靜開始發病。
一開始,大家都以為是一般感冒不以為意,但當吃普拿疼短暫退燒不久,隨後又持續發作,這樣的狀況成為每天的循環,進醫院檢驗,才知自己是得了瘧疾。呂怡靜被隔離了整整一週。「很痛苦,我覺得我快要死掉了,」她描述當時的心情。當地的煮飯媽媽背著7個月大的兒子,陪她聊天,煮稀飯給她吃。她看到小嬰兒被煮飯的蒸氣燻得直哭,後來才知道,小嬰兒其實和她同時得到瘧疾。
不是瘧疾導致死亡,是貧窮
得到瘧疾不難痊癒,整段療程,呂怡靜花不到台幣1000元,但煮飯媽媽一個月的薪水折合台幣1800元,而且這在當地,已經算是優渥的薪水。她感歎地說,當地人不是不會治,但沒錢買藥;不是瘧疾導致死亡,是貧窮。被隔離的期間,她沉靜下來,看見更多事情。她感受到當地人的善良照顧,也更珍惜身邊朋友的伙伴情誼。
病癒後,回到志工崗位,呂怡靜更加活力四射。她和伙伴們一起教導當地高中老師和學生簡單的電腦操作和維修技能,也帶入社群服務的概念,帶領當地高中生關心周遭社區,週末為附近窮困部落的弱勢學童進行課後輔導。
學習獨立自處是最大挑戰
在國外生活一段期間,的確能讓人快速成長。這些年輕學生,各學到了甚麼?成功大學外文系四年級學生吳俐萱說,在歐洲,沒有家人幫忙,光是學習生活獨立自處,就是一個挑戰。大三時,吳俐萱去荷蘭萊登大學當交換學生。過去在台灣生活總是媽媽打理好一切,來到荷蘭,自己上超市買菜、煮三餐,她還跟室友西班牙女生學做歐姆蛋,勤於練4、5次,終於練成功。學習獨立,是她在荷蘭的成長修煉。
吳政亮則在法國雷恩商學院念書時,天天面對文化的衝擊與震撼。吳政亮發現,法國人非常熱愛聊天與分享。在台灣,台灣學生下課聊等會要吃什麼、看哪部電影;在法國,他的同學們聊嬉皮音樂,聊新選出來的教宗。吳政亮也因為這些寶貴經驗,更堅定自己未來想從事外商工作的志願。他目前在法國工商會實習,已成功踏出一步。
與異國人民交流 獲得比付出還多
至於黃婉中,則對歐洲人的國際觀深感佩服。像是賽普勒斯,一個位在希臘旁的小島國家,當地朋友竟主動向她詢問蔣中正和國共內戰的歷史,表達支持「台灣獨立」。她說,當自己無法在地圖上指出賽普勒斯在哪,這些歐洲人卻如此精準知道台灣的事情,讓她當下超震撼。
「我們無法一直留在當地,但我們可以把愛、物資與公民概念傳遞下去,埋下一顆種子,」呂怡靜表示。西非的志工之旅,呂怡靜學到重要一課──擔任志工不是施捨,最重要的是用同理心與當地居民交流。她發現,自己獲得的,遠比付出的還要多。未來,她想給自己一年的Gap Year(空檔年),擔任長期志工。
這群有出走海外經驗的台灣年輕人都肯定一件事,當離開台灣,反而更看見台灣,反思自己對台灣的了解與熱愛,是另類收穫。吳俐萱強調,「在國外,我就是代表台灣,讓我產生很多反思,重新認識自己。」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曾說:「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對於這群大學生來說,一點出走的勇氣,或許就是面對未來的火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