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上同時間開了兩家診所,終結長期以來當地居民必須赴外就醫的不便。
診所與診所,呈對角線地各據小鎮一方,且中間相隔了幾條街,因而少了明爭的煙硝味。但其實運作上也大相逕庭,甲診所儼然朝企業化經營,開診、下診、收費,明白規律;掛號、打針、包藥、收費……,人員各安其位、專業有序,連護士的應對,都可以看出是經過挑選和訓練的。
乙診所完全不同,開診時間固定,何時下診,端看當天病患多寡,人多時就晚一點收工,人少便早早打烊;醫師娘經常混在護士堆中,邊打針、包藥,邊跟病患話家常,有時診間也會傳來醫師和病患的談笑聲。還有,取藥櫃檯前有一本小冊子,忘了帶錢或是手頭不便的,就自己寫上姓名,等以後回來補繳時,再自行把名字劃掉。
兩位醫師都是留日高材生,年紀相差不到十歲。或許是醫術相當,兩家診所的生意不相上下,醫療口碑也相仿,唯有到了年節時期,出現不同的畫面:甲診所提早休業,讓遠地員工早點返鄉過節,而乙診所則不時有人進進出出,拎著雙腳綁著繩子的雞、扛著整簍剛採摘的蔬果或是成包的米,以及,微微冒著煙,剛做好的粿……。
* * *
張老師文化公司曾經出版一本《當醫生遇見Siki》。所謂的「Siki」,是美國印地安人的特殊用語,意思是「我關心你,你也關心我」。作者賴其萬醫生以自身行醫數十年的看見與遇見,分享「醫病關係可以是──醫生可以關心他的病人,而病人也可以關心他們的醫生」地互相關懷。
這兩家診所的點滴故事,深深攝錄在我的童年記憶膠卷裡,偶爾會在腦海中再度放映。至於哪家診所較好?真的很難論斷。不過,居民的一些行為裡,可以感受到,隱隱有著醫術以外的某種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