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衝突的新聞總是不時浮現媒體,往往起因於病人對醫術不滿意而衍生糾紛。不過,除了醫術,病人在意的,還包括醫師的言行和對待病人、家屬的態度。
能不能仔細解說,不要只想多賺錢
多數人都很怕看牙醫,孝方就是一例。以往他都是在住家附近的牙醫診所就診,牙齒保健也維持得不錯。因為搬家,他只好換新的診所。沒想到面對乍來初到的他,牙醫竟然極力勸說拔掉所有蛀牙,「不然會『後患無窮』。」另外,洗牙技術不佳,造成孝方強烈疼痛。他忿忿地說:「根本是想賺錢又沒誠意。」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楊小姐身上。
「我從小就不怕看醫生,可是那次經驗後,我變得很怕看牙醫。」楊小姐說最近她進行牙齒的根管治療,但是治療過程讓她很不舒服,也向醫師做了反應,卻沒有得到正面的回應或道歉,狀況也沒有改善,「完全感受不到醫師的用心。」
此外,打聽下她才知道,一般醫師都會跟病患說明治療的方式、療程,讓病患先有心理準備。還有,一般做根管治療療程約只要三次,她卻高達六次之多:「感覺自己被坑了!」
希望被慎重對待、希望醫生不要「以賺錢為重」,是病患對醫生的基本期待。同時,更希望醫師在問診時,語氣和動作可以輕柔一些;治療前,可以針對病情、治療方式、療程等,主動且仔細地說明。
說到這,孝方回想到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就醫經驗。
孝方的手指長期脫皮疼痛,幾次到西醫就診無效後,轉而求診中醫。中醫師詳問病史及生活習慣後,提醒他減少洗滌行為,降低清潔用品對皮膚的傷害,同時也叮囑他某些食物不宜食用過量⋯⋯。細心地探究病因、問診,並給予客觀的建議,讓孝方感受到醫師的善意和用心。
此外,最讓孝方覺得舒服的是,每次進到診間,中醫師總是從容不迫地對他微笑打招呼,一副準備好看診的自在模樣,讓他跟著輕鬆起來。
任何生命都需要被尊重
剛懷第一胎的昕儀在多方打聽下,選擇頗具口碑的Y診所做產前檢查。滿懷信任的她,卻因為某次檢查,從此將Y診所列為拒絕往來戶。
她說,每一次產檢,Y診所的醫師總說一切都很正常。可是,有一次她無預警出血,趕緊到大型的教學醫院Z醫院就診,醫院的醫師發現出血病灶來自子宮肌瘤和息肉。昕儀無法置信為何Y診所從未提起。後來她回Y診所做確認,醫師卻回說:「怎麼可能!醫院那位應該是實習醫師,判讀錯誤啦!」
這個回應讓昕儀很不安心,希望可以再確認。診所醫師只得再檢查一次,沒想到他邊做超音波邊悻悻然地說:「唉呀!肌瘤長得那麼偏,我只照胚胎附近,當然沒看到!」
失誤在所難免,但既是人為疏忽,醫生就該勇敢道歉、負責,並努力找出解決的方法,而不是推諉或是找理由搪塞。
昕儀後來改去Z醫院做產檢。主治醫師每一次面對她的焦慮和提問,都會平心靜氣地詳細說明,最後還不忘安撫她「不用擔心」。她說,透過醫師淺白的解說,讓她清楚瞭解自己的病因、需要治療與否、有哪些處理方式、可能有哪些風險、眼前能治療或處理的是什麼......。「感覺一切都在掌握中,而且是真心為我著想,內心的擔憂和恐懼,自然也就減少許多。」
醫療系統,應該要更人性
患有慢性病的唐小姐經常往返醫院就診拿藥。但是,她很不愛上醫院。她說,每次候診時,看見醫院就像一條生產線,醫療人員像機器般很制式地工作、運作,一點人性該有的溫暖都沒有。
其次,進了診間就是「三分鐘」看診限制:「還沒坐定,醫生就問:哪裡痛?喔,好,開個藥吃吃看。好了,到外面等。」自己根本都還來不及細述其他的癥狀和擔憂。花那麼久的時間等候,醫生採取的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如直接到藥房買成藥來得輕鬆快速。」
唐小姐不懂的是,明明醫療人員也是人,也都有可能生病,為什麼無法同理病患,為何不多給點溫暖和關懷、多挪出一點時間傾聽、討論,「現在都在講醫療資源浪費,其實,好好加強醫療品質,說不定才是降低醫療資源浪費的有效做法。」
* * *
面對病痛時,猜疑、擔憂、恐懼......,難免造成病患或家屬一再地追問和確認。「醫者父母心」,醫療工作者尤應多付出時間、耐心、關懷、體諒,相信醫病之間的關係將會大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