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提要
■電子書發展初期未受重視。直到智慧型手機這類數位載具出現,電子書浪潮再起。但因數位載具昂貴及諸多疑慮,尚無法普及。
■高雄市立圖書館創新的電子書借閱公共服務,讓市民只要連上台灣雲端書庫,便可不限時間、全天候享受閱讀樂趣。
■「無紙化」為何沒有實現?除了人們慣於使用紙張閱讀外,最大的原因卻是,電子書只是一種資訊傳播媒介?
在網路與電子書嶄露頭角的時代,有些人認為紙本書已經岌岌可危。不過「紙本書已死」這樣的標題,至今仍言之過早。到底紙本書的魅力究竟為何?相信44頁〈大腦偏愛紙本書〉多少解答了你的疑惑。但是電子書為何能夠掀起這道波瀾?讓我們一窺電子書的起源與發展。
數位印刷術
電子書起源於古騰堡計畫(Project Gutenberg)。1971年,美國伊利諾大學的大學生哈特(Michael S. Hart)在因緣際會下獲得了沒有使用時間限制的大型電腦帳號,而這個帳號在當時至少價值10萬美元。哈特希望利用這個帳號,做些有意義的事來回饋大眾。他手邊正好有一份《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於是把整份文件輸入電腦,以供人取用。《美國獨立宣言》便成為了第一本電子書。
電子書發展初期並沒有受到太大重視。原因相當多,像是人們無法隨時隨地帶著電腦閱讀、當時電子書大多以文字為主等。後來電子書出現了紙張頁面、翻頁動畫,更可以寫筆記、畫重點,乃至於夾上書籤。這些仿真效果都是希望能推動電子書的快速成長,不過似乎成效不彰。
直到電子書閱讀器、智慧型手機等數位載具出現,可隨身攜帶的電子產品大幅提升機動性。加上電子書能嵌入影片、照片等多媒體,提供更多的互動效果(參見下方〈點擊互動介面〉);一台電子產品可收納上百乃至上千本電子書,並具有快速檢索功能,更可以加入個人化設定,理當使電子書蓬勃成長。但是仍受限於數位載具售價昂貴、電子書加密技術、格式相容疑慮,以及版權等問題。
端看各國電子書的發展狀況,美國由於智慧財產權法案的實行以及亞馬遜網路書店的極力推廣,再加上Google Play與蘋果的iTunes Store也涉足其中,使電子書市場穩定成長。歐洲對智慧財產權的疑慮較多,推動電子書的態度保守。中國因版權觀念尚未落實,雖市場廣大,卻難有進展。反觀台灣多家經營電子書B2C(business to consumer)市場的廠商,包括Hami書城、udn數位閱讀網等,雖然企圖遠大,可惜市場太小、發展有限。遠流數位內容研發部門則以「台灣雲端書庫」另闢蹊徑,希望能改變台灣公共圖書館買斷電子書的藏書慣例,改用「市民努力借書看書、政府按次代付費用」的B2B2C服務方式,鼓勵市民熱愛閱讀,保障作者和出版社的合理收入,並以此吸引所有出版社樂於提供最新、最暢銷的書到雲端,這一個政府、產業、作家的多贏方案設想,得到高雄市政府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