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花高」到「蘇花替」,支持興建者的主要訴求,均提到這是一條給花蓮人「安全回家的路」,這樣一個訴諸於情感的論述,似乎打動了不少人心,甚至還由此衍生出了生態保育與保障安全的兩派爭議。似乎,蘇花高已經成為花東地區經濟發展與人身安全的靈丹妙藥,但這是否真的是「唯一」安全回家的方案,答案卻不是那麼讓人肯定的。
「高」或「替」都非唯一
其實,從二○○○年初推動蘇花高興建政策前後,就有許多不同單位與團體提出改善花東地區與西部的交通聯絡方案,但面對支持興建蘇花高的強勢壓力下,這些方案現在卻都變成了「不能說的秘密」。
這類以附帶決議或凍結案挾持公共政策的案例,在蘇花高不是第一個,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而在劉內閣發布「蘇花替」的興建規劃後,許多人也開始懷疑,在馬英九參選總統時政策白皮書中的《推動花東地區經濟發展幸福工程》中,規劃在十年內改善花東聯外交通,包括擴增鐵路客運與貨運乘載容量,改善蘇花公路及南迴公路,並因應國際觀光客人潮,建構完善運輸系統,以及推動花蓮港為觀光及運輸並重之港口等項目,這些明明是真正可以治本並能見到立即成效的計畫,不知道都到哪裡去了?「為何捨本逐末,搞一個蘇花替?」
今年四月,當環評大會退回蘇花高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時,一般大眾才發現,經建會原來還有一個《東部永續發展綱要》的上位計畫。這個上位計畫透過規劃鐵路接駁系統及公路路網,建立花東地區的完整路網,並透過地區內部的交通配套措施,整體規劃花東地區完整的交通路網;即使支持蘇花高興建的花蓮縣政府,也同意在蘇花高的動工期間,建立包括改善內部交通瓶頸、施設便捷連絡路網的配套措施,讓旅遊路徑向花蓮南部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