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立委備戰立法院,為審查兩岸服貿協議展開攻防。其中,金融業視服貿協議為大利多,有助於金融業登陸、提升競爭力,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李述德更指出,兩岸合作就是優勢,龐大的商機將可帶領台灣金融產業一路發。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有多少陷阱沒有被披露?
服貿協議確實會為金融業登陸解禁跨一大步,但是相對地,台灣也要對大陸金融業作適度的開放,究竟是台灣金融業較有競爭力,還是大陸金融業更勝一籌?實在還需要等真正開放了之後的正面對決,答案才能揭曉。
傳統銀行業發展式微
不過,大陸金融環境因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巨大的變化正在發生,現階段大陸傳統金融業也面臨轉型的困境,台資金融業在此時進入大陸市場,難保不就此捲進產業革命的漩渦,利多沒撈到反而又增加了沒有效益的投資。
以證券期貨業為例,A股IPO暫停多時、上證指數長期盤在谷底、成交量無法有效擴增,大陸證券業的獲利難有成長;此外,許多中外合資的券商在大陸成立多年,台資券商的競爭力恐有限。
在台灣開放人民幣業務之後,人民幣存款激增,讓銀行業更期待服貿協議過關之後,登陸大陸市場擴展業務的美夢,資本市場更將此作為銀行股上漲的最大動力。殊不知,傳統的銀行業在中國已成昨日黃花。
大陸的傳統銀行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正在節節敗退之中。尤其,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為互聯網金融正名;面對傳統銀行的抗議,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互聯網金融業務發展是新事物,肯定不會取締餘額寶等金融產品。如此,已經定調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傳統銀行業也不得不認清現實,積極往網路發展。
中資銀行股價低於淨值
為了支持經濟快速成長,過去中國的擴張政策,讓市場資金浮濫,形成過度投資的泡沫經濟。近年,中國要擠掉資產膨脹的泡沫,除了進行房地產調控,也對銀行實行信貸緊縮,加上高達二○%的存款準備率,銀行可供貸款的額度受限,只能選擇貸款給大型國企;又因為利率的調整,利差縮小,更是嚴重壓縮了銀行獲利成長空間。
從附表可以看到,中資銀行的獲利年增率,已經從過去的二、三成,縮小到一成多,尤其大型銀行最為明顯,去年前三季的獲利成長幅度又進一步縮減,甚至像交通銀行、光大銀行在同類型銀行中沒有特殊競爭力,獲利的增長更掉到只有個位數。今年在互聯網金融更為普及之下,傳統銀行的獲利空間可能更加被壓縮。
因此,資本市場上對中資銀行的評價,基本上都是偏向負面,股價呈現慢性盤底的走勢,本益比(P/ E)僅有六~八倍,股價淨值比(P/B)多數都在一倍以下。
回想過去中資銀行股風光的時候,因為躲過金融海嘯,曾經傲視全球金融業,工商銀行很長一段時間位居全球總市值最高的金融股,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股價也同樣衝高,當時中資銀行股的P/B都在三倍以上。
如今,中資銀行股的獲利仍然在成長,股價卻是一路下滑,P/B不到一倍,工商銀行早已讓出全球金融股第一的寶座,退居到第五大。由此可見,中資銀行股的表現相對於全球金融股,走勢有多麼地弱!
上證指數也就在銀行股的弱勢拖累之下,迄今還在二千點附近,死命地掙扎著。銀行股占上證指數的權值比重達二二.九%,銀行股持續探底,上證指數當然也漲不動,也因此上證指數無法呈現出大陸科技、網路、文化傳媒大漲的現象,失去了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