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反政府示威者在敘利亞引爆了一場爭奪國家控制權的戰爭。戰爭仍在持續中。在首都大馬士革,政府軍從拍攝這張照片的山上砲轟叛軍掌控的地區。在周遭戰事的隆隆砲聲中,城內居民等待著和平到來,並希望他們獨特的文化得以留存。 圖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3月號
在大馬士革舊城區中心,倭馬亞清真寺的長方形天井中,裹著黑衣的婦女坐在歷經世代腳步來去而磨得光滑的奶油色石地板上閒聊。頭頂上方是一片相映的長方形藍天。孩子們相互追逐,隱入陰涼的角落,鴿子在天井飛入又飛出,黑衣婦女總愛說牠們是受到這個地方的神聖所吸引。
清真寺堅固的高牆建於古羅馬時期,高牆內,融合了舊時莊嚴、悠閒與日常喧囂的典型大馬士革風情尚未受到干擾,儘管遠方有隆隆的砲聲傳來,像是從飽受內戰蹂躪、殘破不堪的郊區捎來的戰地訊息。然而,踏出清真寺高聳的大門,就會發現大馬士革舊城區縱使外觀大致保持完好,卻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走過古老的「直街」後,伊利亞斯‧法蘭西斯的送葬隊伍也即將抵達目的地:札圖恩希臘正教教堂。 圖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3月號提供
在一條古羅馬柱廊的遺跡下,54歲的穆罕默德‧阿里捧著一台他小心使用了25年的笨重拍立得相機幫一個家庭拍照,板著面孔的這家人逃離被戰火摧殘的阿勒坡,在這裡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他平常的客人──觀光客、外國學生,以及穿著體面出遊的家庭──早已不復見。市中心有帶著槍的男人巡視街道;他們屬於日益壯大的街坊民兵部隊,有的居民信任他們,也有人懼怕他們。面對著未知、擔憂著最壞情況、經濟陷入困境的舊城區居民只能守在古老的城牆內;原本就為防禦而建的這些城牆,如今再次扮演起這個角色,只不過目前還是象徵性的。城牆外的軍事檢查哨則形成了另一道屏障,將叛軍隔絕在由政府掌控的大馬士革市中心之外。
在建於法國殖民時期的大道上、繁忙的菜市場裡、多半都空蕩蕩的夜店中,瀰漫著一股在暫時安全的泡泡中等待什麼的氣氛。大馬士革鬧區遭迫擊砲轟炸的頻率愈來愈高,政府說叛軍要為此負責。(在城裡聽到的砲擊大多是對外發射的──大馬士革城外有多處地方已落入叛軍掌握一年以上,因此才有政府砲轟自己首都郊區的奇觀。)曾經,卡西翁山是大馬士革燈光閃爍的夜間背景,情侶會到這裡微風輕拂的高處,在俯瞰城區的咖啡館享用水果盤。如今,它成了政府軍發動猛烈砲彈攻擊的要塞。
很多事情都不復存在了。但數百年來,大馬士革獨特的文化在阿拉伯世界一直被視為精緻與文明的指標,現在也為解救敘利亞帶來了一絲希望。敘利亞的國界是殖民者專斷劃分的結果,現代歷史又紛爭不斷,所以對許多敘利亞人來說,大馬士革是最能體現某種共同國族觀念的地方。伊斯蘭教遜尼派教徒、什葉派教徒、基督徒和猶太教徒已經在這裡共同進行貿易、工作和居住了好幾個世紀,雖然不是沒有發生過衝突,但他們對城市生活與事務有著共同的熱愛。(現在僅存少數猶太教徒;大多數猶太教徒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就因遭到政府猜忌而離開。)後來,在公元1970年之後,來自海岸山區、長期受迫害的伊斯蘭教什葉派分支阿拉維派信徒,受到來自同一個教派的總統巴夏爾‧阿塞德家族統治所帶來的新契機所吸引,一波波湧入大馬士革。
在戰鬥前線,一名敘利亞安全部隊軍官在斷垣殘壁的塔達門郊區巡邏。有時他會聽見叛軍成員在僅僅幾條街外的陣地喊叫。他擔心家人的安全,所以要求不公開姓名,僅用阿布‧阿克桑姆這個化名。 圖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3月號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