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高中籃球為主題的漫畫《灌籃高手》,是許多六、七年級生共同的青春記憶,主角櫻木花道在全國大賽中撞傷背部,卻以一句「我只有現在啊!」拒絕教練換人、堅持拚戰到底,創造經典畫面,更是無數籃球夢的源起。也許你並不知道,這類看似只能在漫畫中出現的夢幻熱血場景,每年都在台灣真實上演。
二○一四年三月九日,高中籃球聯賽(HBL)決賽在新北市新莊體育館舉行,壓軸的男子組冠軍賽,由衛冕軍能仁家商對上傷兵累累的黑馬屏東高中。比數在開賽後不久就被拉開,屏中最多落後將近三十分,但場上球員仍不顧一切地嘗試抄截、上籃;連右手骨折的選手,都持續以左手挑戰籃框,就是不放棄一絲追回失分的希望。
最後奇蹟並沒有發生。團隊戰力完整的能仁,毫無意外地成功衛冕;但噙著淚水走出球場的屏中球員,一路上完全燃燒熱血的演出,仍贏得所有球迷的尊敬。
正因為這股「我們沒有明天」的拚勁,讓HBL成為國內目前最受歡迎的籃球賽事,根據高中體育總會統計,光是最後兩天決賽,現場觀眾就超過兩萬人,全年賽季至少有八萬人次進場看球。
「HBL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充滿活力的比賽風格,他們的球技也許不夠成熟,但對籃球純粹的熱情,是其他球賽很難找到的。」高中體育總會競賽組組長謝志成認為,激烈的競賽張力,是HBL受球迷青睞的主因。
熱血,當然是HBL最大的魅力所在,但一項每年令數萬人瘋狂、連第一夫人周美青也以「北一女學姊」身分現身支持的賽事,背後還有更多成功的理由。
密碼一:引進商業力量
打造台版NCAA「三月瘋」
高中籃球聯賽的歷史可以回溯到一九八八年,但在草創時代,受限於學生籃球運動不普及、國內交通不便、場館設施簡陋等因素,賽事難獲媒體關愛,私校也缺乏組織球隊的誘因。
九○年代中期,為提升聯賽能見度,時任高中體總祕書長、被外界譽為「HBL推手」的孫朝,做了一個在當時看來極為大膽的決定:將商業力量引進學生運動。他找上在國外有豐富賽事行銷經驗的運動品牌耐吉(Nike),負責媒體公關事務,「那時候我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打造台灣的NCAA(美國大學籃球聯賽)。」孫朝說。
打造台版NCAA的第一步,就是將賽事名稱由冗長的某某學年度全國高中籃球錦標賽,改為簡短有力的HBL(High School Basketball League),並登記專利。接著就是仿效美國名校建立傳統,鼓勵各校設計符合球隊風格的隊徽與吉祥物,並固定制服顏色,以增加校友球迷認同;最後則是固定賽季,將準決賽固定安排在每年三月舉行,試圖複製NCAA的「三月瘋」(March Madness)熱潮。
「每一支球隊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甚至建立王朝,讓籃球與校園文化緊密結合,連畢業很多年的校友都還會以母校籃球隊為榮,是HBL能夠發揮這麼大影響力的原因。」松山高中教練黃萬隆分析,球隊傳統不僅存在於精神層面,例如號稱「綠色神盾」的松山高中,一直都是以嚴密的防守見長,無論球隊選手再怎麼更替,籃球迷對這支球隊都不會感到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