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0日,天空落著小雨、微風徐徐,那是我國創櫃板股票申購的首日。當天有兩檔股票可以算是兄弟檔,即使有些人並不如此看待,這兩檔股票當中的一檔是「多扶接送」,被歸類為社會企業,從事的是無障礙接送服務;另一檔股票是「生態綠」,被歸為農林漁牧,主要業務是販售並推廣公平貿易商品。
翻開第一批掛牌的20家業者名單,多數企業我們或許認不得,但是熟悉社會企業的人卻很快地認出「生態綠」與「多扶接送」,他們是社會企業從事人員眼中的經營標竿,是台灣股市的良心事業概念股,正在為台灣的社會公益及經濟利益的均衡發展盡一份心力。
從傳統的觀念來看,公益活動是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在做的事情,以賺取利潤為主要目標的企業很難與之產生連結,兩者彼此之間所扮演的角色涇渭分明。然而,有一股新風潮正在全球興起,人們開始運用新型商業模式以提供社會服務,解決社會問題。新演化出來的「社會企業」型態同時擁有「公益」及「獲利」兩種矛盾基因,一邊做好事,一邊賺大錢,國際市場上已經出現不少振奮人心的成功案例,「多扶接送」及「生態綠」的上櫃,說明社會企業在台灣土地播下的種子正在發芽茁壯。
不論是在民間、學界,或者是政府,都有人舉起社會企業的旗幟,響應社會服務的概念。勞動力發展署(原來的勞委會職訓局,勞委會於2014年2月17日升格為勞動部,職訓局同步改制)算是政府各部會中最積極的單位,他們在2011年12月於內部成立「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希望能夠有效整合經濟部、內政部等單位的跨部會資源,協助民間各單位成立社會企業,掃除發展過程中可能遭遇的障礙。
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背後的重要推手是原任職訓局局長,現轉任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的林三貴所長,曾經擔任勞委會駐美代表6年,駐歐盟代表2年的他,對於歐美各國社會企業的蓬勃發展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台灣才剛起步推動社會企業,但是根據林三貴的觀察,發展社會企業台灣並非毫無根基。
企業播種 催生美麗台灣
首先,台灣擁有深厚的人文基礎;其次,台灣NPO的活力與行動力是有目共睹的。此外,台灣各家中小企業對於經營管理之道皆有其獨到見解,據此結合成熟的社會基本條件,並加上社會企業的創新元素,台灣將有機會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成功方程式,創造下一個台灣經濟奇蹟。
從勞動力發展署的願景觀看,台灣幅員雖然狹小,但是依山傍水且地理環境多元;除此之外,台灣的產業環境亦相當多元,不僅有農業、傳統製造業,亦有高科技產業,是進行跨領域整合的天堂。勞動力發展署期望透過社會企業的推展,創造出具社會目標及經濟模式的在地產業,增加永續就業機會;透過農村再生與文創產業吸引青年回鄉,平衡城鄉差距;並以社區型照顧服務的模式,落實在地安居、在地安養及在地老化的目標。
美好的願景不能單靠政府的力量,亦需要社會大眾投注心力,由兩方力量齊心推動才能使社會企業走的長長久久,而企業界則是這其中一股關鍵影響力。原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副主任施淑惠表示:「我們鼓勵企業經理人階段性地投入社會企業相關領域,首先是要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再來支持有意願的社會企業,不是捐獻,不是照顧,而是積極善用企業端的技術力及人力資源來扶持台灣新興社會企業。」
企業經理人擁有豐厚的人生資歷,若能將他們擁有的專業及資金引進來,並將社會責任的精神融入企業運作,以及產品與服務的開發當中,勢必可以造就出社會與經濟同步永續發展的商業模式,而經理人的角色也將由企業家轉變為社會企業家。企業家可以從社會企業的各種領域,找到讓自己心動的夢想,如農業、食品、文創、工藝、醫療、長照等,都是值得發展的市場空間,每當一位經理人在自己的心中種下一顆小小的種子,社會企業就多出一股成長的動能。
老屋新生 小鎮化身文化有機體
小心呵護心中的小小夢想,這顆種子有一天終會長成大樹。1998年,一位名為何培鈞的19歲青年,在竹山與一棟破舊的張家古宅相遇。看到雜草叢生的荒廢宅第,何培鈞心中充滿不捨,他在此地、此刻種下夢想的種子:「有一天我要回到這裡,找回失去的生活。」
這個夢想歷經16年的努力,從一開始的醞釀,到實際行動時所面臨的掙扎及困頓,再到因解決困難而獲取成長能量,進而發芽茁壯,何培鈞的努力時至今日已經小有所成。何培鈞起先是和親戚、朋友聯手買下位於竹山的古宅,並積極投入整修的工作。於創業期間,何培鈞得一肩扛起每月6萬塊的還款壓力,房客嚴重不足之餘,父親卻碰巧在這時候病倒成為植物人。然而,這層出不窮的磨難並沒有將何培鈞擊倒,他用盡所有免費的網路廣告資源,同時一一親手寫信給台灣各地區的文化局局長,試圖告訴他們竹山古宅的故事。他的努力最終獲得了回饋,他的積極作為成功換來了知名音樂家馬修連恩的入住,從此古宅的命運開始反轉,這裡成為人們舉辦聚會活動的絕佳地點,也成為中台灣文創基地的代名詞。竹山古宅後來不但沒有被拍賣,何培鈞買古宅所支付的貸款也已經還清,現在是台灣最美麗的民宿之一,它是南投「天空的院子」。
何培鈞不但找到自己的熱情,同時也挽救了竹山小鎮原本日趨暗淡的發展前景,「天空的院子」開啟了成功的第一步。何培鈞前進的腳步並未停歇,他陸續展開往後的布局,不斷發掘竹山在地的景觀及文化資產,為其添加新的故事神韻及美學元素,大幅提升傳統小鎮手藝的市場價值,一點一滴累積出小鎮的新風貌。
活絡在地文化與產業是何培鈞最大的目標,他集結眾人的社群力量,腦力激盪創新點子,並結合嶄新的產品包裝及行銷手法,激發業者彼此間協力進行設計、在地生產、共同運銷,只為了一個美好的願景:推動竹山成為一個有文化、有生機的好所在。
原先檳榔樹、竹林及茶樹雜生的土地,在經過何培鈞刻意修建古道、植草種樹的過程之後,化身成為知名的新景點「九重天草原」;他將舊茶廠及鐵皮農舍改造成美食餐廳「大鞍山城」及「上山閱讀」;何培鈞還聯合3家鎮上老店:來發打鐵店、啟明米香店、振益棉被店,以鐵烙印的木製明信片、改良口感的米香、精美設計的客家花布,共同開發出「老店正夯」的手工禮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