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Zsolt Batar而言,這裡不僅是度假小屋,還是其靈感發源地,他透過鏡頭記錄這座小屋與自然的四季變化。(圖片提供/T2.a Architects)
與地景融合的森林小屋
「預鑄」概念最初始於19世紀。因為工業革命及殖民主義的擴張,工業化提供預鑄件大量生產的可能性,殖民主義提供在土地上快速興建社區的市場需求,鐵構教堂、木製住宅,成為最初預鑄的濫傷。
20世紀柯比意提出Dom-Ino的住宅架構,希望可以滿足戰後重建時需要大量屋舍的情形,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預鑄建築興建快速、價格便宜,大量軍人於戰爭結束後無家可歸,正是預鑄住宅的高峰期,光是在英格蘭,當時就有15萬座預鑄屋。但在一般印象中,預鑄建築始終有著人工、缺乏美感的疑慮,加上結構考量,而在20世紀中後期逐漸淡出市場。而近幾年預鑄屋市場卻有所轉變,北歐預鑄建築市場逐漸上揚;屋價越來越高的德國漢堡,於去年舉辦的IBA國際建築展就提出以預鑄屋加上住民自建,降低屋價;今年5月GLUCK+完成紐約第一件預鑄住宅案;匈牙利的T2.a建築師事務所,更扭轉了你我對於預鑄屋的簡陋形象。
慢設計的生活態度
入圍匈牙利媒體建築獎(Hungary's Media Architecture Prize 2013)的「攝影師之家」,被評審Daniel Kovacs讚譽:「如果要我定義匈牙利的當代建築,那麼在2013年的入圍者中,絕對是Bence Turanyi's所設計的這座小屋。」
這座位於森林中的攝影師之家,是由T2.a建築師Bence Turanyi與攝影師好友Zsolt Batar所共同設計。Batar是國際知名的建築攝影師,在知名設計網站Designboom、英國建築雜誌《A10》、《Wallpaper》布達佩斯的城市專書都可見其作品。
這兩位老友一直想嘗試如何將攝影、藝術與建築交融,產生火花,而攝影師之家就是兩人衝撞創意後的美麗果實。在注重永續性的當代,Turanyi以「慢設計」為概念主軸,打造出具有獨特性又兼備合理價格的住宅形式,以膠合木板為材,小屋內滿室沈靜木香回應周圍的森林地景;採取傳統壁爐設計,居住者撿取森林中的木材作為燃料,將屋外與屋內的生活相連,人與自然合而為一。建築形式以黑與木質色調打造立面,低調簡約地存在於山林間,或方或圓的大型開窗,不僅增添立面活潑度,更為屋內帶來大量採光,將蓊鬱林景帶入室內。在雪融午後,溫暖泡澡欣賞夢幻雪景,逃離都市,一切紛擾塵埃落定,化為無形。
所有設計數據化後,提供給製造商,搭建過程只花兩天即完成。對於Batar而言,這裡還是其靈感的發源地,他透過鏡頭記錄著這座小屋與自然的四季變化,每天每天,看見生命與時間、建築與自然的抒情合奏。
夏季的小屋低調諧和的與蓊鬱林景共存。(圖片提供/T2.a Architects)
建築形式以黑與木質色調打造立面,或方或圓的大型開窗,不僅增添立面活潑度,更為屋內帶來大量採光。(圖片提供/T2.a Architects)
交大綠能蘭花屋計畫
從天空俯瞰,台北的天際線是一片混亂的頂樓加蓋及鐵皮屋改建,如同腫瘤一顆顆地蔓延於城市中。
由交大建築研究所師生所組成的UNICODE團隊從模組化建築切入,結合台灣的蘭花、LED科技及綠能科技,從建築、城市設計、社會角度切入打造的「蘭花屋」,型塑全新的城市屋頂風景,並透過綠屋頂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入圍2014年十項全能綠色建築競賽,6月將前往巴黎實際搭建。
建築形式以黑與木質色調打造立面,或方或圓的大型開窗,不僅增添立面活潑度,更為屋內帶來大量採光。(圖片提供/T2.a Architects)
由於台灣建築多以公寓、大廈為主,占48.29%,為了因應基地的不同形式,UNICODE團隊設計了以L型為基本原型的模組單元。若基地是長型街屋,可簡化為I形單元;若基地是大廈,將兩個L型單元合組為C型,具有多變的調整可能性。結合主動的太陽能板與被動的太陽能系統,將節省75%的能源消耗;運用水牆(收集雨水做為水源),室外熱空氣經過百葉窗,遇至水牆,熱能蒸發,降低空氣溫度;雨水收集系統不僅可降溫,更可成為屋頂農場的灌溉水源。
從社會功能切入,預鑄模組能在最快時間興建完成、對於底下住戶的干擾最小。面對中產階級平均每人住宅空間只有16.8平方公尺、房價卻居高不下的現象,在蘭花屋中,將每人使用空間提升至28平方公尺。
UNICODE未來更預計開放年輕專業者申請蘭花屋,針對各區考察其所欠缺的資源,提供具備該專業能力的青年入駐,例如若該區因為老年人口眾多而需醫療資源,就會於該區開放年輕的醫療專業人士入駐,只要通過客觀第三方審查,即可以低廉租金居住5年。不僅解決高租金的居住問題,同時也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活機能。
透過從建築、都市設計、社會功能等多重角度出發,「蘭花屋」提供我們另一種的城市生活想像。
在充滿木質香的空間中,溫暖泡澡欣賞森林風景,逃離都市。(圖片提供/T2.a Archit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