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國會亂象由來已久,部分立法委員怠惰於政事,卻勤於為特定團體護航的行為,早已引起人民極大的不滿,國會監督團體也應運而生。
監督國會的團體近來漸漸受到人民的重視與支持,立法委員也很在意監督團體的評鑑結果,也唯僅如此,國會的評鑑必須更謹慎小心。因為人民在意的不僅是評鑑結果,更在意這些監督團體的成長與茁壯。
國會監督團體對國會所產生的作用,與媒體的輿論監督機制有些類似,同時也互為犄角。媒體一般對國會問政的監督容易流於聳動或八卦化,國會監督團體則更能專業而深入。當監督團體擁有與媒體類似的權力時,當然就得思考是否濫用此項權力。這種思考與媒體的思考是一樣的,因為監督的過程要經得起考驗,經不起考驗的權力,很容易被人民唾棄。
人民既然對監督國會的力量有很高的期待,當然就會要求更多,台灣民間監督國會的團體發展至今,尚未取得足夠的公信力,各種評鑑的環境和標準仍有待進一步努力,如果過程中還摻入了假監督之名、行報復個人恩怨之實的質疑,對監督團體而言當然是一大傷害。
正是基於對監督團體的高度期許,這期的封面故事檢討這些團體操作國會評鑑的方式,希望能引起各界來討論國會評鑑這個重要工作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如何可以真正成為監督國會的有效力量。
民進黨在喪失政權之後,派系問題依然困擾黨的團結。這次的黨內新系結合蘇系成為「新蘇連」,對抗扁系勢力進入黨中央,一邊「尊蔡」,一邊「抑扁」,將使得民進黨的派系生態發生質變,往中央集權的方向發展。
派系政治一向是民進黨內最重要的遊戲規則,也是受到詬病最多的現象。本期的民進黨派系政治的報導,以最近在全代會上獲勝的新潮流系為主軸,深入探討新系與其他派系的關係,同時點出新系在未來縣市長選舉的可能規劃,非常具有可讀性。
如果要數劉內閣中先天條件最差的部會,陸委會的賴幸媛當之無愧。賴幸媛的人事案在劉內閣成形之初就已引發不小風波,藍綠陣營訝異之餘也猛力批評。吊詭的是,陸委會職司兩岸政策的執行,而兩岸政策卻偏偏又是馬政府現階段最重要的政策,以一個執政黨外的人來執掌最重要政策的部會,可能發生的問題似乎無一倖免。
誠如賴初任時本刊的分析,賴是煞車器、也是擋箭牌,是各種政治力量與政策的矛盾匯集點,她需要馬英九大力支持。現在馬英九終於伸出援手,未來力挺的力道能持續多久,實在令人難以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