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誰在中國賺到錢?

文/郭庭昱    

經濟成長放緩、製造成本高漲,「中國收成股」逐漸落漆,在1533家上市櫃公司中,高達76%企業都投資中國,卻只有不到一半的公司賺錢,更令人擔憂的是微利化,台商的利潤率逐年下降,尚未止跌。
財務報表是一面照妖鏡,誰在中國賺錢?靠技術、製造、還是財務操作?

誰又在中國賠大錢?哪些公司正大力投資中國等等?均可作為業界指標。

績優企業如台積電、台達電、大立光的中國獲利貢獻度,亦反映長遠的策略規畫。

中國經濟的變化,是危機,也是轉機,上市櫃公司的盈虧真相,正可作為決策依據。

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勞工意識高漲,卻又是台商最重要的生產基地,投資中國金額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全球最高,中國的變化,不但牽動台灣經濟命脈,也和1533家上市櫃公司連在一起,這些企業在中國的投資變化、盈虧真相,述說了台商的際遇和困境,也指出未來的趨勢與方向。

賺錢的不到半數

投資增多 回收減少

根據2013年財報,在1533家上市櫃公司中,高達1170家、占比76%企業轉投資中國,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公司中,只有不到一半、49%公司(576家)賺錢,去年共賺進2365億元;另外43%企業(533家)賠錢,虧損557億元,整體呈現大賺小賠的現象,認列的淨利益為1808億元。

再看投資成本,上市櫃公司砸下真金白銀,從台灣匯至中國投資的總額不斷增加,一一年1.27兆元、一二年1.42兆元、一三年1.68兆元,這只是投資的本金,還不包含當地獲利再增資的部分。

投資增加,獲利卻不如人意,中國製造業微利化、產能過剩的問題,正具體地反映在上市櫃公司的數字上,去年認列自中國轉投資的獲利1808億元,雖然比一二年的1755億元成長,但仍未超越一一年的1838億元,利潤率愈來愈低,頗為符合中國成本高漲、出口疲弱的現實。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中國過去是台商的工廠,但是近年力推製造國產化,反而變成台商的對手,過去在石化、鋼鐵業已經看到中國業者取代台灣進口,這一波輪到資訊電子業,從外銷訂單可以看到,最弱是面板業,原本從台灣進口的,被中國取代,「中國的政策就是希望出口、進口平衡,不再追求出口成長」。

如果單純計算中國投資報酬率(認列淨損益/匯出本金),從一一年以來數字分別是14.47%、12.35%、10.76%,報酬率逐年下滑,微利化趨勢一點也沒有改變,利潤低的背後,當然是風險增加,抵抗金融、經濟、政治風險的能力下降,值得投資人警惕。

當然,財報上的「轉投資大陸損益」,也暗藏玄機,《圖解新制財報選好股》作者羅澤鈺會計師表示,投資人閱讀時先看轉投資明細,如果對造投資架構很複雜,損益數字的真實性就得打折,尤其轉投資大陸的公司,持股比率都不高,財報的風險就提高。

台灣第一大製造業鴻海,歷年來共匯出九五四億元投資中國,居龍頭地位,遠超過第二名南亞的367億元,第三名統一的319億元。但鴻海去年認列大陸獲利313億元,卻較前年568億元大減45%,正反映生產成本高漲的問題,其變化足為製造業者指標(詳另文)。

製造業的利潤率下降,但多年來經營的規模,卻成為財務操作的沃土,電子代工業者憑著雄厚的資金,進行財務操作,在人民幣升值、中國高利差的掩護下,用金融操作利潤彌補製造業的微利,從每股稅後純益(EPS)是看不出來的,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人民幣匯率已經從升值到區間盤整,中國的高利差也反映金融風險,第一季的財報已經可看出匯兌及利息收入減少,金融操作風險也在上升中。

「台灣上市櫃公司1500多家,在中國總共投資了4600家公司,台商有8成的投資在中國,所以只要分析中國經濟,就可以分析上市櫃公司的獲利」,從事兩岸投資銀行業務多年,富蘭德林證券董事長劉芳榮指出兩岸金脈的高度關聯。

製造業微利化、金融操作風險上升,是台商投資中國的「雙重夾擊」,從投資金額的變化,可以看出台商的轉變。一一年,是上市櫃公司認列中國獲利的高峰期,也是台商加碼投資中國的顛峰,根據投審會的統計資料,一一年核准投資中國為131億美元(約3930億元台幣),達到歷史新高,其後陸續衰退,到了一三年僅剩87億美元(2610億元台幣),新增投資額二年內大減了3成多,當然存在結構性改變。

台商遭雙重夾擊

製造業微利、金融風險上升

從新增投資來看,金融業從管制到鬆綁,「新金牛」積極進軍中國,永豐金、國泰金、中信金近2年各匯了100億、97億、77億元,未來還會持續增加,但獲利際遇各不相同,例如國泰金去得最早,但去年還在賠錢,最賺錢的金融業者反而是第一金,可見面對新市場,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

金融業躊躇滿志,製造業卻步履蹣跚。一○年,鴻海集團的富士康,發生10多起跳樓事件,揭開中國勞工加薪的序幕,從此工資年年上漲17%只是基本,還包括各種福利、環保支出,台商開始意識到經營環境不利,當初因為成本低而投資,如今工資漲、五險一金要繳、環保規定嚴格,「所有當初台商去投資的理由都消失了」,20年前就勤跑兩岸的金融業者說,現在大型製造業不是贏在誰的中國投資多、產能大,而是要觀察誰能夠分散中國風險,心態趨於保守。

今年四月,寶成集團下的裕元,員工為爭取福利,串聯發動大規模罷工,寶成有可能要一次提列數十億元的社保及住房公積金,「早年來中國投資,大家都是取得地方政府的『紅頭文件』(指政府發出、蓋印的文件),書記、鎮長講了算,現在都沒用了」,許多台商第一反應都是「中國政府說話不算話」。

「在中國,官員對你說沒關係就是有關係,完全沒關係就是很有關係」,九○年代赴上海投資大樓、熟悉中國政商語言的台商,很傳神地點出中國地方政府心態,論法律,拿地方政府(省、縣)文件都沒有用,要中央(國務院)的規定才有效,「鄉下地方官員是要錢不要命,隨便跟你亂蓋」。

電電公會副祕書長羅懷家分析,投資中國最大的風險就是「無限期追溯」,包括提五險一金的人數、金額、連歸給誰也不知,地方政府裁量權很大,是風險所在,總之,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說了真話:「大陸沒有把台企當一家人」。

寶成和鴻海是早期到中國投資的大企業,從這次爭取社保,到先前的加薪,可以看清中國以前要台商去投資,大力為投資開道;現在卻要討好本地的勞工,台商已經成為「經濟調結構」、從出口轉內需的談判籌碼。

中國警鐘響起

寶成認賠,台達電不再擴廠

在中國投資是10年、20年大計,目前寶成中國產能僅占全球總產能2成,生產高單價產品,即使如此,寶成去年大陸投資還認列6.5億元損失,老牌中概股在中國不賺錢,頗令人吃驚。而這次裕元罷工事件,寶成總裁蔡其瑞一直保持沉默,據了解,將依中國政府相關規定辦理,採取一次提足的作法。寶成集團將大額補提社保是一記警鐘,台商投資中國30年來,雇用中國勞工近千萬人,經營者到底是心存僥倖?還是早有準備?已經到了攤牌時刻,也考驗企業長期經營的智慧。

被問及社福準備金是否足夠?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語氣肯定地表示:「公司都有依法足額提列」,接著又提醒「網路上流傳一張照片,勞工在台達電廠房前抗議,那不是真的,是合成照」。

長期負責管理中國廠的台達電執行長鄭平補充,「從1994年建置東莞廠以來,在東莞(廣東)、吳江(江蘇)、蕪湖(安徽)、郴州(湖南)設廠,產能已經足夠,未來不會有新的廠區」。事實上,台達電4月底已經把最早興建的東莞一廠以8800萬元人民幣出售,與鄭平「不再設新廠區」的說法吻合。

台達電不再設新廠區,如何維持成長?「我們的勞工生產力目標是每年都要提高20%」,鄭平很自信地說。深謀遠慮的台達電,在中國的員工人數,從一○年最高峰6萬5000人,到目前只剩下4萬人出頭,每年都會精簡10%直接人工。「我們某些生產線的勞工,可以從以前10人變為現在2人,這都是自動化生產的結果」,發言人周志宏表示。從台達電財報認列的大陸獲利來看,一一年49億、一二年和一三年都是44億元,三年來獲利差不多,確實是精簡人事、提高生產力的結果。

去年台達電大陸認列獲利44億元,占稅後純益25%;台積電認列51億元,占稅後純益2.7%,兩家績優公司長年致力於新技術、新市場,中國風險得以分散,對投資人是一大吸引力。股王大立光將勞力密集的生產線放在中國,但高精密度、自動化的創新產品都在台灣,去年大陸獲利對EPS貢獻高達5.8元,但相對整體EPS達71.6元,既享受中國的製造優勢,又保留技術的高門檻。

裕隆集團的中國布局則是高度反差,母公司裕隆推動納智捷品牌,中國虧損28億元,子公司裕日車卻因為投資廣州風神、深圳風神而大賺,認列63億元獲利,對母公司不無小補。

台商升級新戰略

組聯盟、換戰場、拚全球

雖然中國內需是投資焦點,台商除了食品的統一在中國賺71億元以外,很多業者都陷入苦戰。統一超中國賠1.2億元,全家從一二年虧損2億元,去年帳面小賺873萬元,納智捷還在燒錢,宏碁虧損12億元,遠百虧11億元,特力賠2.3億元,麗嬰房賠8900萬元,在台灣賺到錢的業者,進入中國多年,竟然仍未殺出一條血路。

製造業微利、內需競爭,但中國卻是台商耕耘了20、30年、最熟悉的市場,該如何面對變化?1993年就舉家遷往上海工作,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杜啟堯20年來有深入的觀察,他認為中國生產優勢已經消失,但14億人口依然可作為最大的消費市場。杜啟堯進一步提出「台商產業聯盟」,大家互相合作搶攻內需,聯盟內有四種角色,一是地主(從過去的工廠轉型),二是能在中國營建的業者,三是未來的經營者、四是金融業投資者(例如壽險),四種人結合在一起,既可經營商場、品牌、通路等行業,也能夠分散風險。至於工廠,杜啟堯建議,台商布局全球才是重點,中國只是一部分。自中國轉出的工廠產能,是基於低成本考量,轉進布局東南亞,銷售全球;其次,留在中國的工廠,可以銷售中國市場為主,因為可以節省關稅,這部分不須外移,還是有優勢。

長期關注台灣發展的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直言,中國官方公布的經濟成長率在7%以上,但是從用電量等更為實際的指標來看,推估實際成長率只有5%,且中國存在汙染、貪腐、貧富不均、獨裁等問題。「中國高成長期已結束,其他地區不應過度仰賴中國的成長」,「未來十年,台商應把投資焦點放到其他國家,雖然會失去語言的優勢,但一定可以找到新市場發光發亮」,這是大前給台商投資最務實的建議。

長期作為兩岸台商顧問的劉芳榮,對於中國經濟轉變的感觸尤深,「我的客戶都是台商,所以台商的未來就是我的未來」,獲利衰退是整個中國環境的問題,不單只有台商面對,外商和陸企也一樣,頂多他們比較敢逃稅,最要緊就是找新出路。

劉芳榮觀察,台商很有競爭力,但不適合和陸企拚規模,「不要和他比拳頭,因為我們力量不夠大,台商要當一根針,一戳就把大氣球弄破,才有機會贏,這種方法不但活得久,還能活得健康」,要找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發揮到淋漓盡致;其次,還可以發展創新的商業模式,電子代工廠規模大,不要只是一窩蜂去賺利息錢,還可以把資金拿來做供應鏈管理,幫助供應商降低帳款成本,反映在售價上,可以得到雙贏的效果,在商業模式上創新,才能保有競爭力。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製造業的人口紅利開始盛極而衰,上市櫃公司的中國盈虧數字,更顯示大企業賺大錢,還得及時轉型,才能分散風險,愈來愈多的中小型企業面臨虧損,企業的盈虧真相是照妖鏡,趨勢的轉變,將引領投資方向,不再追求規模成長、分散中國風險、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獲利可長可久,也是投資人追求的目標。(本文節錄自451期財訊雙週刊)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4314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財訊一年26期 (此方案01/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0 298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