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四議題再度延燒,電力問題衝擊台灣社會。然而仔細思想,電力在供需之間,難道只能單向思考?或只有廢核四、續建核四兩種選擇嗎?
國外非核家園如德國,電力供需不走傳統模式。所謂傳統模式,意即供電者單向對消費者提供電能。近年大規模電源開發受阻,其他眾多、微小,以再生能源為主的分散式發電,已漸漸成趨勢。而這些再生能源的運轉型態,又與消費者形成一種雙向的互動模式,當消費者在自家庭院、屋頂、車庫架設太陽能面板、儲能電動車和小型風車發電,消費者同時兼具生產者角色。
電的來去不能單向思考。而要能雙向並行電力供需,以達到精確供電和善用再生能源,智能電網成為全球各國極欲發展的建設項目。
歐巴馬帶頭 新勢力智能電網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振興經濟方案中,納入智能電網計畫,因此智能電網引發各國關注。歐巴馬提出此計畫,起因於1996到2003年,美國發生的一系列大停電事件。美國能源部提出檢討計畫並體認到,任何自然災害都可能隨時癱瘓電力系統,單憑電網或其他先進技術,也無法確保供電安全。因此專家提出發展智能電網,希冀依靠智能電網達到精確供電和優化利用再生能源的目標。
全球智能電網產值2030年千億美元!
就精確供電來說,通過電子感應、探測和遙控訊息等技術,可以追蹤用戶的需求,並加以分析、控制。此外,像太陽能、風力發電這些再生能源,由於其電力品質尚不穩定,而且如何將其接入系統,也是急需解決的難題。
智能電網是新的現代化輸電網絡。利用資訊和通訊科技,以數位或類比訊號,偵測和收集供應端的電力供應狀況,還有使用端的使用情形。而被收集到的這些資訊,將用來修正電力的生產與配送狀況,或者調整個人家庭、企業用戶的耗電量,以達到節省能源、降低損耗、增強電網可靠性等目的。
台灣在內 六大工業國急布建
歐巴馬之後,各國皆大力發展智能電網。國內政府推動「智慧型電錶基礎建設」標竿計畫,研究機構拓墣預計,明(2015)年推行智能電錶擴及一般用戶,預估可創造台幣三百八十億元產值。
美國政府則宣布,藉由建置智能電網,在2030年能隨時提供百分之百所有關鍵性的負載電力。
而中國大陸擬在2020年,分三階段完成建置智能電網。根據中國「堅強智能電網」發展計畫,2011~2015年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投資金額超過兩兆人民幣。
至於重視環保的歐盟則預計,2020年輸配電系統可承受三五%電力,來自分散或集中式再生能源,並在2050年使發電完全除碳化。
韓國知識經濟部(Ministry of Knowledge Economy)主導的智慧電網計畫,在數個示範地區布建智能電網後,將再逐步推廣到範圍較大的區域,預計2021~2030年,完成布建全國智能電網。
日本智能電網的發展重心,在於日本新能源及工業技術發展組織(NEDO)提出的「次世代電網」規劃。這項規劃的重點在於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標準確立等等。日本經產省計畫,2030年智能電網普及全國。
台廠利基 電錶和傳輸設備
就目前整個智慧電網的產業鏈來看,台廠早具備製造電錶的技術,因此基礎建設如智能電錶和傳輸相關設備,是台廠的一大優勢,相較於上游的重電和配電所,終端「室電」智能電錶被看好,台廠可藉此切入國外的智能電網市場。
至於台廠優勢,可分從技術面和發展面探討。技術面來說,資策會產業分析師王怡臻認為,技術不是問題,而國內製造的智能電錶也外銷到東歐和東南亞,目前欠缺的是發展智能電網的標準化和相關規範措施。一旦用戶端用電資料傳至蒐集站的傳輸技術,出現了統一標準,未來商機可期。
而在發展面部分,台廠可進軍中國大陸。大陸官方規劃二○二○年,可裝置近三億顆智能電錶。但國內業者表示,大陸地方政府向來扶植地方產業,台廠製造的智能電錶雖然質佳價廉,但不見得能順利取得大規模訂單。
話雖如此,台廠仍積極布局大陸市場,原因有二。其一,大陸仍會釋出訂單給國外廠商,台廠只要取得五%市占,外銷產值便超過四百億元,其實相當驚人。其二,大陸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執行項目中,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張光平表示,未來科技業將走向軟硬整合的趨勢,而大陸基於對ICT基礎建設的迫切需求,從投資規模和十二五市場來看,物聯網是最大受惠項目之一。
而物聯網之中的智能電網建設,產值非常可觀。預估明年包含感測器、系統和試驗檢測、晶片、中介軟體、即成模組與設備,產值將達兩千億人民幣。
電源廠康舒科技(6282)積極布局新能源業務,在智能電網的發展時程部分,2010~2016年規劃建置先進讀表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