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迺迪與賈姬站在白宮前的草坪上。甘迺迪死後,繼續為他的理想而奮戰的人就是賈姬。
1963年11月22日,美國德州達拉斯市街頭發生了一件大事。在車隊緩緩前進之際,幾顆子彈凌空而來。被寫入歷史者,包括德州教科書倉庫大樓(Texas School Book Depository)、路旁那長滿綠草的小圓丘、各種陰謀論⋯⋯,還有那位死去的總統,他是人夫,也是人父。
約翰‧甘迺迪的遺孀賈姬在迪利廣場(Dealey Plaza)親眼目睹丈夫遭人槍殺,一週後她邀請《生活雜誌》(Life)的記者席奧多‧懷特(Theodore White)去訪問她。這回專訪的時間令人訝異,畢竟那時國葬才結束四天—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賈姬為什麼這麼做。
約翰‧甘迺迪生前向來致力於營造自身的形象,原本為他打點這事的,是他那曾任美國駐英大使、後來經商時處處展現強烈企圖心的父親約瑟夫‧甘迺迪(Joseph Kennedy),他將兒子塑造成有魄力且深具魅力的人。然而,1961年底約瑟夫因為中風病情嚴重而失能,保護甘迺迪形象的重責大任,於是落到了他哀慟不已的遺孀身上。
總統的化妝師
訪談時,賈姬‧甘迺迪以卓越技巧履行了自己的職責。她巧妙地告訴懷特,她丈夫生前總喜歡於晚間聆聽《鳳宮劫美錄》,還說其中有幾句歌詞對約翰‧甘迺迪來講寓意特別深遠:「別讓人們忘記了,曾有一個地方,綻現過短暫的輝煌,它叫做凱美洛宮。」因此,懷特為《生活雜誌》所寫的特別報導,便是扣著凱美洛宮這個主題。
賈姬‧甘迺迪向美國群眾暗中傳達的訊息是:不妨把甘迺迪總統比擬為神話中的亞瑟王,因為他高貴、優雅,而且能激勵人心。充滿魅力的年輕總統驟逝,籠罩在愁雲慘霧中的全美民眾接受了賈姬的訊息,他們也已經準備好認可賈姬所主張的,把甘迺迪當成一個的確很偉大的總統。
甘迺迪遇刺後,他的形象經過長期經營,而史家們認為,《生活雜誌》的這一篇專訪於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多年來,約翰‧甘迺迪之所以能保持其深具魅力的形象,都是靠電影與電視的幫助,但影響力最大的,還是他的遺孀賈姬與懷特的那場訪談:她的一席話確保了甘迺迪的領袖形象得以深植人心。
如同史家史帝芬‧安布羅斯(Stephen Ambrose)說過的:「她當然希望能掌控歷史,而且還多管齊下,只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1970年代以來,儘管有許多歷史學家企圖挑戰這一則「凱美洛宮神話」,質疑甘迺迪是否真有那麼傑出,許多美國人還是認為他很偉大。2003年4月所做的一次蓋洛普民調顯示,在美國人心目中,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總統的第二名,只落後林肯。2010年的另一次蓋洛普民調中,在距今最近的九位總統裡面,他也是評價最高的一個。賈姬‧甘迺迪提出一種以亞瑟王神話為根據的論述來詮釋約翰‧甘迺迪,而這足以對抗任何嚴肅的歷史評價─事實證明,神話的威力比歷史更為強大。
因為,如果有任何人企圖超越甘迺迪的「凱美洛宮神話」,所需要的偉大紀錄不能只是像林肯那樣,贏得南北戰爭,維持美國的統一,並且廢除了奴隸制度,也不能只是像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一般,帶領美國走過經濟大蕭條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甘迺迪是內政與外交政策上都卓有成就的。
驚險過關
甘迺迪就讀哈佛大學時,以英國對希特勒所採取的姑息政策為主題撰寫畢業論文,在這之後,他在公共事務領域中最感興趣的向來就是外交政策。去世後的甘迺迪不只常常被當成偉大的總統,而且人們認為他高舉道德旗幟,進步派立場鮮明,是個企圖緩解冷戰時代緊張氣氛,同時解決國家內部不平等問題的領袖。事實上,與其說甘迺迪是自由派的理論家,不如說他是個走務實路線的中間派。由於他研究過英國的姑息主義,因此處理國際事務時,他相信像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面對極權的敵國時應該硬起來,增強兵力。他擔任總統後,外交政策根據的便是這強硬的信念。
1960年,甘迺迪與共和黨的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角逐總統大位。由於前一年古巴革命領袖卡斯楚才奪權成功,古巴自然成了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議題。甘迺迪承諾要採取強硬作為讓卡斯楚垮台,他上任後的確也試著這麼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