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房地產交易的資本利得,美國要課稅,台灣卻大多免稅。
台灣政府課到的稅,僅來自全民財富的四成。
《天下》最新民調,近七成認為努力賺錢也難翻身。
中研院院士已指出,台灣賦稅長期不公,早已落後國際潮流,全盤稅制改革,刻不容緩。
今年三月中的一場高中同學會,讓三十六歲的外商協理黃憲宏,心中五味雜陳。
同學會的地點,在陽明山仰德大道三段,佔地四百坪,剛整修完成的歐式別墅。黃憲宏和七、八個十多年不見的老同學,一起受邀到別墅主人「小胡」的新居餐敘。
別墅前的車道,厚重的鍛造鐵門一打開,映入眼簾的是寬闊的前庭和泳池,網球場、籃球場一應俱全。別墅前大喇喇地停放著一輛最新款的法拉利跑車,車庫內還有一輛頂級賓利房車和保時捷的休旅車。
光這三台車,總值就接近四千萬新台幣。黃憲宏偷偷算了算,自己大概要整整二十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遑論陽明山上的獨棟別墅。
「除非中樂透,不然我這輩子再怎麼努力,都沒辦法過這種生活吧,」他忍不住對小胡說,「如果我不認識你,大概還不知道自己有多窮。」
同樣三十六歲,畢業於同一所明星高中,黃憲宏和小胡,如今卻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去年,黃憲宏年收入近兩百萬新台幣。但小胡單靠房地產投資,就已淨賺一億八千多萬元。兩人收入決定性的差距,和努力工作與否無關,而是誰有資本錢滾錢。
台灣貧富真相:階級鴻溝 史上最大
黃憲宏高中畢業後,考上名校商學院,隨後並申請獎學金赴美攻讀企管碩士,回台後順利進入知名外商。工作五年下來,他不但很快還清了助學貸款,還存下了木柵一棟老公寓的頭期款。對許多白領上班族來說,黃憲宏靠著自身努力,如今已是同學眼中高薪、有房的「人生勝利組」了。
但出身傳產家族第二代的小胡,「起跑點」卻已遙遙領先。他大學一畢業,就接手家族逾兩億元的房地產投資,先到房仲公司蹲點兩年,鑽研房市眉角,隨後自立門戶當起投資客。家族人脈、金援加持,加上大膽採用高槓桿操作,小胡在房市打滾七年,手中資產成倍數成長,如今已是台北市小有名氣的投資大戶。
「我運氣很好,這幾年在台灣,利率低、房地產又飆漲,用資本賺錢相對容易很多,」小胡坦言。如今光是台北市的房地產投資客,像他一樣身價超過十億元的,其實不在少數。
一邊是力爭上游的專業白領,另一邊則是用錢滾錢的投資大戶。黃憲宏和小胡,是「九九%」與「一%」收入愈拉愈開,形成階級鴻溝的真實案例。更是台灣近年所得分配日益惡化的具體寫照。
原因1:所得分配失衡加劇
一%富人,坐擁全台一四%所得
近年,貧富差距加速拉大,幾乎已是台灣一般民眾的「共識」。然而政府官員卻似乎普遍「無感」。不只各部會努力宣傳「台灣貧富差距在國際上不算嚴重」;總統馬英九甚至曾將「成功縮小貧富差距」,列為自己的重要執政成績。
為何政府和民眾,對貧富差距的看法毫無交集?
官方統計數字與現實情況脫節,是關鍵原因。
政府衡量國內貧富差距的標準,是主計總處的「家庭收支調查」。根據此一數據,台灣自二○○○年之後,不論是五等分法或十等分法,最高所得和最低所得群組間的收入差異,都日趨平緩。
但包括文化大學社福系副教授洪明皇、國發會副主委陳建良在內,多位研究所得分配的專家都認為,家庭收支調查採用抽樣方式,容易因高所得受訪戶拒訪而調查失真。國際目前的趨勢,已改用相對更具公信力的稅賦資料進行研究。
若按照稅賦資料統計貧富差距,台灣所得前五%家庭,收入佔全體比重比官方數據高出一倍。
台灣的財富,更快速向金字塔頂端的一%富人集中。
根據洪明皇追蹤三十多年來台灣所有家戶稅務資料的研究,台灣應稅所得前一%的五.六萬戶富人,本世紀平均年所得僅在○一、○二年的網路泡沫和○九年金融海嘯時出現衰退,其餘時間均持續上升。截至二○一一年底為止,平均應稅所得已超過一千萬。反觀其餘九九%的家戶所得,成長極其緩慢,至今尚未超過八十萬大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