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外區北三道街市場裡,可以找到黃蘑、木耳、松花江魚等本地特產。(攝影/任中豪CTPphoto)
吃的不是味道,是歷史!
吃老道外的封印時光與素以小吃王國自豪的台灣相同,哈爾濱也是移民社會,匯聚了各省飲食特色,作為最早的漢人聚居地的道外區,更是產生了豐富的小吃文化。一切故事要從闖關東的歷史說起??的不是味道,是歷史!
清末民初之際,大量來自山西、山東、河北、河南的農民,從山海關外移入東北地區,當時因為中東鐵路開發,商賈雲集、繁榮鼎盛而被譽為「遠東明珠」的哈爾濱,當然也吸引了大量具有冒險性格的漢人移民前往。其中多數的漢人移民聚居在「傅家甸」生活,正是如今的道外區。
濃濃民國風,那叫一個老
作為哈爾濱現存年代最早的老城區,道外區保留了百餘年來的建築,就像一座封印在過去時光的城市,對哈爾濱人來說,「去一次老道外,感覺就像回到廿年前,那叫一個老啊!」
此地洋溢的濃濃民國風,也吸引不少影視劇組到此取景,包括《馬迭爾賓館的槍聲》、《夜幕下的哈爾濱》電視劇、還有近來兩部以哈爾濱傳奇女作家蕭紅為主角的電影《蕭紅》、《黃金年代》都曾先後在此拍攝,走在街上,不時可看見劇組留下的復古場景,辨別真假之間,也成為漫步道外區的特殊趣味。
移民社會,小吃天堂
哈爾濱歷史並不長,就一百多年,但是飲食文化是非常精彩,不僅中西交融,且各省薈萃,尤其是老道外,保留了哈爾濱第一代移民的飲食精華。
道外區飯館門口常會掛上「布幌」,一般餐廳用紅色,齋菜餐廳用黃色,而圖中藍色則代表清真飯館。(攝影/任中豪CTPphoto)
跟台灣小吃的形成過程有些相似,台灣小吃起源於廟口,為剛到台灣落腳的移民提供了平價的果腹選擇,哈爾濱的情況也是如此,剛剛抵達的各省移民生活並不寬裕,吃不起餐館飯店,便用單價便宜的小吃果腹,造就了小吃店的蓬勃發展。
老城區,老時光
如今哈爾濱的小吃,已經不只是用來果腹的食物,更多人是慕名而來,滿足口腹之慾,許多中年人儘管已經搬到其他地區了,還是習慣回到這裡和朋友小酌一番。還有一部分的人,飛黃騰達以後,忘不了小店的滋味,總喜歡開著昂貴名車,來此緬懷過去,因此出現了奇特的「開奔馳,吃小吃」現象。
平心而論,老道外的餐飲條件不算太好,如果要找最新最好的飯店,這裡並不合適,但是老城區裡濃濃的人情味,街邊友善真誠的眼光,和恍如上世紀的純樸街景,讓人忍不住在漫步中喜歡上這裡停駐的時光。誠如美食達人宋興文所說:「在道外吃小吃,吃的不是味道,是歷史!」如果你也喜歡走街串巷,感受老城區裡道地的庶民生活,歡迎跟著哈爾濱的美食地圖,一塊兒尋寶探秘!
達人指點好滋味!
造訪道外區,首先確定你有一個熟門熟路的本地好友!在哈爾濱,就有著這麼一對「吃貨食客」,走過大街小巷、吃遍大菜小吃,還將珍貴的品嘗心得集結在一張《美食地圖》上!
宋興文說:歷史老店,品嘗歲月風味
美食達人宋興文(左):來哈爾濱,你要是不上道外吃小吃,那就是白來了!。(攝影/任中豪CTPphoto)
來哈爾濱老道外嘗小吃,嘗到的不僅是表面的滋味,還是一段活生生的歷史。為什麼這樣說呢?在最老的地方,才能保留一些過去的風物。我每到一個地方,總願意往老城區走,新的城區裡千城一面,有什麼可看的?只會找到西方速食和連鎖餐飲;老城區就不一樣了,老城區總會保留幾間當地人熱愛的小吃,隱藏在街頭巷尾。
我自己是老道外長大的,所以對這塊很有感情,那些很老的店,你們看著很破,我卻覺得挺好看的,因為老店嘛,有種歷史感,雖然現在有很多仿古建築,但是新的永遠替代不了舊的。
這幾年來,吃得多了,跟老闆聊開了,漸漸發現食物的味道反而只是表面了,飲食背後的故事更有意思,有時候遇上那一家三代、四代廚師世家,那歷史的傳承是很動人的!
李勝說:庶民小店,吃出溫情滿心
在老道外吃小吃,品嘗的不僅是真材實料的美食,吃的也是人情。
這裡的店面通常不大,有些擺上三張桌子就滿了,營業時間也不長,中午開始到晚上七點就收了,不貪黑,不趕早,賣完就沒了。員工用的都是家裡人,做不了太多,不是那種大規模生產的企業,因為堅持老式作法,細火慢燉,做得也慢,再說做了太多也賣不了,因為他就一個小店。這樣的小店,其實並不能賺多少錢,但就是維持著一種歷史,延續一代人共同的時代記憶。
做餐飲很累的,守著小店也不是什麼輝煌的職業,但是這些店主為什麼還堅持著?因為太多客人是從小吃到大的,做的都是老朋友的生意,這種店要是沒了,大家會很傷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