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日,反服貿學運收關的前夕,兩岸關係的氣氛微妙變化。海南博鰲小鎮,迎接年度博鰲亞洲論壇的大拜拜,短短幾天湧入近萬人。
兩岸媒體一大早來到論壇主會場,守候多時,就要堵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詢問他對「反服貿」這個衝擊兩岸大局的看法,以及上半年是否如期訪台。
回應學運,低調軟性
當張志軍現身時神色自若,正面迎向媒體。兩岸媒體一陣推擠,搶問「怎麼看反服貿學運」。張志軍走了兩步,站在不干擾別人進出的地方受訪。張說:「這一次給我一個啟示,畢竟沒去過台灣,我需要瞭解台灣的所有情況,尤其是基層民眾的想法。」
他接著說;「有報導說,兩岸關係受益面不均衡,更多是實力強的大企業受益,中小企業和基層民眾受益不明顯,我們希望台灣各領域各層面,都能享受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
會場鈴聲響起,管理人員不斷催促媒體離開,要求官員快點進入會場。在場媒體追問:「主任是否會與占領立院的學生對話?」張志軍停下腳步,簡短地說:「我想去台灣,想跟各領域的人接觸,但要看有沒有這樣的條件。」
現場記者對張志軍身段如此柔軟都大感詫異。張志軍沒有把「反服貿學運」簡單化約成綠營或台獨分子的背後操控,而是他獲得「一個啟示」,願意傾聽中南部、中低階層、中小企業的聲音,還願意跟青年學子進行對話。
簡歷模糊,搞外交起家
這位中國主管對台事務的人,台灣民眾對他的過去所知甚少。官方簡歷中,張志軍出生於一九五三年,江蘇南通人,只知張「考入北京大學」,但當年文革,不知如何考入,也不知哪個科系。簡歷中張「赴英國留學」,但不知哪間學校,也不知哪個研究所。
張志軍二十歲出頭就進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簡稱中聯部)。在中共黨際外交的單位中,他主要負責美大北歐事務,歷任中聯部研究室主任、美大北歐局局長、副秘書長、副部長等職。二○○九年調任外交部常務副部長,次年出任外交部黨委書記。
關切台灣媒體常駐
二○一三年三月,張志軍從王毅手中接下國台辦主任,才進入台灣民眾的視野。據透露,張志軍原本並不想接這個位置,但迫於中共高層的人事安排,他不得不接下對台工作。上任之初,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最關切陸生健保,而張志軍則最關切開放媒體常駐。
去年十月,張志軍特別拜訪台灣駐京記者在北京崇文門一處公寓,儘管行程延誤,他還是抵達記者的住處,仔細詢問生活點滴,聆聽駐京記者反映在中國醫療費過高、無法報銷,及所得稅申報等問題。他強調在國台辦主任的任內,絕不允許兩岸媒體常駐「一點進展都沒有」。
今年三月反服貿學運爆發,張志軍經歷最煎熬的時刻。中共黨內出現兩股尖銳的聲音,「鷹派」認為,綠營政客操控學生,北京對台讓利無效,必須改變讓利的做法;「鴿派」認為要重視青年世代的學生聲音,對台工作要更深入更全面,兩派爭辯愈發激烈。
政治談判鷹派施壓
連「友台派」的中國社科院台研所所長周志懷,受訪時都說:「兩岸有識之士要反思,兩岸和平發展要怎麼走下去?」他語重心長地說:「反服貿是民進黨閉關鎖國的做法,會擔誤台灣一代人、兩代人,台灣要多聽聽國際社會的聲音。」
至於「馬習會」是否會受反服貿學運波及?周志懷還說,依照目前這種氣氛,馬英九說「馬習會」要以人民支持做為條件,但是,「台灣連服貿協議都搞得滿城風雨,有條件嗎?可能嗎?」
在鷹派與鴿派的角力中,張志軍對台政策明顯傾向「鴿派」,寧可身段放軟,傾聽基層民意,致使近來北京盛傳,共黨內部鷹派勢力極度不滿,揚言張志軍六月底訪台如果毫無成果,沒有迫使台灣進入政治談判的議程表,將是張的「畢業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