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就投入醣分子科學,當初純粹出於好奇,因為沒有人做,找不到答案就一直投入下去,因為有興趣,慢慢的發現一些東西就很欣慰,因為是你發現的。
最困難的部分並不是做研究,研究是最輕鬆的,我一天到晚失敗已經習慣了,就把失敗當作常態。最困難的是不斷遭遇失敗或批評時,在種種壓力、不確定性相當高的情況下,怎麼去做出決定。
我也曾經想過放棄,不但申請不到經費,甚至連評審都建議我放棄。周圍的人都不看好,甚至是指責。每一次都失敗,要不要繼續下去?這個決定就是最困難的。不過這是科學,科學本來就是探討未知,我是科學家,態度的養成很重要;如果做追隨者又不一樣,人家走過的路跟著走,當然比較平穩。所以我是很孤單的,沒有同行,也沒人可審查。
怎麼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有熱忱的事物不容易,我就一直在尋找。當年我畢業之後也很徬徨,在中研院當最低層的助理,當了7、8年,同學都已經當教授了,我才恍然大悟要去念學位,那時候已經31歲了。不過,很多台面上成功的人,過去也都曾遭遇過很大的挫折。
出國後啟發我興趣的是我的指導教授,在台灣的養成比較缺乏獨立思考,不太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做了4、5年研究之後還是不知道怎麼用半小時去表達自己。在美國的訓練從小學就開始,Show and tell,小學就讓你講故事,而且不能講得沒有人想聽,要讓大家很興奮才可以。他們的教育著重表達能力與獨立思考。
以前我們有一種概念,只知道怎麼用功,認為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但是如果沒有興趣,還是有種失落感。直到我到國外去才找到自己的方向,真正建立信心。有興趣、有熱忱才是動力,會忘掉身體疲憊,腦筋還是很興奮;有興趣就不會計較,能夠全心投入,從成就感獲得滿足。
時代不一樣了,當然不能要求年輕人跟隨我們的腳步,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現在是資訊時代,吸收知識的方向跟管道不同以往,年輕人有不同的價值觀。不過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追求自己的興趣,對事情要熱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