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玲電影《漂浪青春》
同志電影的題材發酵不只是這幾年的事,聆聽《漂浪青春》之前,我很難不把本片歸納在純粹的同志電影。是的,我用了「聆聽」兩個字,目的是要刻意喧嘩一下,這片子當中的音樂處理讓我多麼舒服,多麼訝異。
除了聆聽,電影結束之前,我對自己預設下的立場感到可笑。雖然是同志電影題材,但其實一點沒有性別的框架,這個部分令人相當驚豔,我想我看到的是純粹的愛情、友情以及親情。但是說來奇怪,仔細想想,似乎我所認為該是主線的部分,其實不過是個背景,或者說,每一個風景都是背景。
那就要從最一開始,火車過山洞說起。
不得不佩服這樣的鏡頭,從明亮直到黑暗,接著走出黑暗,我想導演巧妙運用了說故事的能力,很清楚的隱喻了這樣的故事背景之下,可以迅速切入第一段故事的盲女,在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搏鬥。三段故事當中,最讓我感到舒服的,大概也就是第一段,不因為其他的,就是因為夠強勁。菁菁的愛以及眼淚,竹篙的灑脫以及帥氣,加上妹狗的可愛以及純真。不可否認「妹狗」的眼神擄獲了我的全部心神,因此即使小女孩偶爾出現了較為生疏的說話,也不能替代在這段故事中的力道。而劇情的刻劃方面,雖然不算特別突出的創意,但是再再都可直接強而有力牽引住所有人的心神,特別在最後那句:
「我也在等你們回來。」
簡直在同一秒鐘將我打敗。
不得不佩服編劇的功力,從「等待誰的回來」竟然如此不經過斧鑿地帶入第二個故事,阿彥的歸來。
我喜歡阿彥這種毫不拖泥帶水的方式詮釋,當然,陸羿靜的演技已經可以說得上渾然天成,在過程中甚至精純到讓人不笑都對不起自己,這樣的陣容對於第二段故事來說,的確加強了太多、太多。一個只能回來,一個只能留在記憶中的某一段,兩個人在這麼多年之後的結合,很不落痕跡地將「漂浪」兩個字下了最強、最強的註腳。就是在這裡我才發現,所謂的青春其實無論如何漂浪,終究必須回到最開始的地方。乍看之下,水蓮與阿彥的這段故事,似乎與前面的部分關聯性不大,只是當我看見了兩個老態龍鍾,各自成為各自背景的兩人,在月台邊上等待下一班車,我就知道,這三段故事的串連,真的叫人俯首。
第三段故事敘說了竹篙以及年輕的水蓮之間。
在第一段我對竹篙的欣賞,都被可愛的小妹狗霸佔了,直到最後我才發現,太對不起飾演竹篙的趙逸嵐了。第一段中的帥氣以及負責,可以與第三段中的可愛以及掙扎強烈對比,更加突顯出在面對自身的掙扎中,旅程是如何不知不覺地往前走,而人也就不知不覺地慢慢變化了。
從竹篙以及年輕水蓮的身世,傳統的文化背景之間的矛盾,我發現導演想說的部分相當深層,性別之間的掙扎以及惶恐,愛情中的尖銳以及釋放,家庭傳統中的捆綁以及嘲諷,如果真要說這只是部「同志電影」,我想未免也太低估了導演的野心吧!
最後我回到了火車上,所有人都來了,於是大家都成了背景,不管是竹篙,妹狗,還是阿彥與水蓮。那麼,不管我們愛誰,辜負了誰,誰又是最後一個下車的,我想其實都不太重要,所有的光線都來自這班電車,而所有的黑暗,其實也是這班電車帶來的,除非有人決定先下車。
你要說從《刺青》的愛,到《漂浪青春》的愛,導演有些掙扎也可以,或者說,其實這根本不是同一個階梯上的腳步也可以,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故事,即使被人工切割成了三段,但是,三段故事,其實就是一段人生,或者我願意這麼說,這不過就是一班電車。一段開在社會邊緣的電車。
最後我想提一下《麥子不死》,在《漂浪青春》之前,這個金穗獎三十週年紀錄短片。當中的爆笑劇情在主角阿龐的「刻意誤導」之下,變得有趣而不讓人覺得蓄意諷刺,但是卻也著實讓人感到國片環境的苦與酸,然而緊接著的《漂浪青春》卻讓我覺得,國片也可以很精彩,也可以不必非得讓人看不懂,讓人笑不出來。
只是不知道哪一天,拍國片的導演又可以重新被黑道綁架,拿著槍指著頭逼著拍片,我想到時候,導演該覺得現在的適情發揮是個幸福,或者不幸?
但我真期待那一天回來。
作者簡介
敷米漿/五月十二日生,金牛座。輔仁大學日文系畢業。著有長篇小說《你轉身我下樓》、《開水冰》、《別讓我一個人撐傘》、《風中的琴聲》、《如果沒有那場雨》、《月光下的魚》;短篇小說集《愛琉璃》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