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台灣20~35歲人口約占選民數的30%。長期以來,這群數量龐大的年輕人是政治冷感族群,但歷經多次社運、學運,引發他們關注公共事務,走上街頭,成為足以左右大選的關鍵。
為了與年輕人拉近距離,藍綠陣營使出渾身解數。國民黨走入各縣市傾聽他們心聲;民進黨也將提供文宣、選戰顧問輔選,號召青年參政。究竟,公民意識大爆發的青年世代,碰到年底九合一大選,會投下怎樣的震撼彈呢?這群年輕人如何看待這場選舉?
3月,「太陽花學運」彷彿是一條火藥引線。這條引線的尾端,接著年輕人對政治「深沉休眠」的重磅炸彈。當學運點燃引線後,火花滋滋作響地竄向青年世代參政這桶火藥庫。投入NGO組織超過20年、參與過社區總體營造、國會監督工作的金羊毛冒險學院創辦人何宗勳,真實感受到這股震動。
年輕人不一樣了!從旁觀者變參與者,積極關心公共事務
「完全沒想到,」3月25日,何宗勳和一群伙伴在離立法院不遠處,舉辦「大家來選村里長」說明會。他原先預估,沒有媒體宣傳,只在臉書上傳播的活動,只會來個小貓兩、三隻。
結果,「一共來了70多位,參加的年齡層多在35歲以下。後來又再追加8個場次,全台共有750個人參加,」頂著一頭灰髮,講話很快的何宗勳,語氣帶著欣喜。學運的激昂情緒正在200公尺外轟轟烈烈滾沸著;前一晚,數百名學生還「暴衝」了行政院。
一樣的場景、一樣的驚訝,也出現在7月29日小英教育基金會舉辦的「青年創新對話」活動上。小英基金會執行長張振亞身穿一身素白無袖上衣,拿著麥克風在台上說:「真是沒想到,今晚會來了這麼多人。我和基金會同仁原本預估,這樣的題目可能只會來100多人。」
結果,這場辦在松山菸廠的講座,湧入300多位20、30歲的年輕人。有六成以上是在職社會青年。當晚工作人員緊急調派100多張椅子。沒椅子的人乾脆站著或席地而坐。
近年來年輕人展現對公共事務的強烈關心,國民黨也感受到。國民黨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郭壽旺也認同,太陽花學運後,年輕人確實不太一樣。公民意識大爆發的青年世代,碰到今年底縣市長等九合一大選,會投下怎樣的震撼彈呢?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台灣20~39歲青年人口超過717萬人,占1800萬選民數的40%。其中,20~35歲約522.6萬人,約占選民數的30%。這群數量龐大的年輕人,過去相對政治冷感,今年熱中起來,已成為足以左右大選的關鍵。
參與1〉加入青年顧問團 搭起橋樑 讓政府聽見民間聲音
他們將如何把「社會力」轉成「政治力」?
35歲、長榮大學醫務管理畢業,南投竹山鎮「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選擇進入「行政院青年顧問團」,搭起民間和政府的溝通橋樑。今年7月成立的「行政院青年顧問團」,共招募27位來自各界的青年代表,包括文創業者、學生、金融從業人員、社會企業家、NGO負責人,也有媒體主持人,成分宛如萬花筒,平均年紀約27歲。
「大家(顧問團成員)很積極討論,如何為社會帶來改變,」8月上旬,為了上台北開青年顧問團會議,放下繁重工作的何培鈞說,成員都是無給職。但都想讓年輕人與基層聲音深入政府。
提到開會過程,「我們被鼓勵發言,帶領的官員都希望我們多講一些;有執行上的困難時,官員都會在現場解釋,」何培鈞感受到,青年顧問團的運作方式不像傳統沉悶的政府體系。
參與2〉投入基層選舉 從政不為當官 是要實現理念
除了進入政府顧問團外,目前正興起年輕人參與基層選舉的熱潮。「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認為政治是髒東西了,」37歲、畢業於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社會所,「公民組合」發起人之一楊宗澧觀察。
他舉例,過去年輕人若進入民進黨,社運圈會質疑他有政治野心。但如今不少學運成員進入民進黨小內閣,大家不再認為「是為了當官」,反而認為,是為了實現理念。此外,為了迎戰年底地方大選,許多民間組織迸發以往沒有的活力:號召年輕人投入基層選舉。
目前,民進黨、台聯和福爾摩鯊會社、綠黨、青年占領政治、大家來選村里長、綠黨、基進側翼等六個團體,已打響旗號,號召40歲以下年輕人,參選縣市議員、鄉鎮市民代表和村里長。
9月登記前,民進黨將有50位青年,投身在全國基層里長選舉;台聯提供100萬元,給20個年輕里長參選人,作為選舉保證金;「青年占領政治」聯盟則有30位成員將參選縣市議員和里長;「大家來選村里長」預計有150位參選。年輕參選人中,九成以上是首度投身選舉、幾無政治資歷的年輕政治素人。
「年輕世代對政治的理解已跳脫了傳統框架,」大家來選村里長發起人之一的第三文化工作室負責人陳板說,年輕人認知政治應要更多元、更在地,「連回鄉務農,也是政治理念的宣示啊!」年輕人對政治的投入,反映他們對前途的焦慮。
1991年是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前執行長林峯正剛當上律師的第一年。23年前,身為法律界的新鮮人,起薪是台幣5萬元。但他不放棄參與社會運動的機會,舉凡和人權、司法改革有關的議題,幾乎每役必與。
年輕人更焦慮了!貧富差距嚴重,不信「愛拚才會贏」
16年後,2007年,林峯正當上司改會執行長後發現,參與司改會的年輕律師並不多。原來,許多年輕律師都去「拚經濟」了。「這些年輕律師可能連起薪5萬元都沒有,」林峯正說,只能努力在競爭激烈的律師市場中,尋覓生存之道。
不滿體制僵局 律師也站上街頭
不料幾年後的今天,「經濟電梯」仍然繼續往下降,「最後,很多年輕律師乾脆放棄努力,直接參與社運,」林峯正無奈地說,不少年輕律師感受到,這個體制已無法提供太多發展機會。最明顯的對比出現近六年。2008年野草莓學運後,林峯正召募一群義務律師團,想為街頭抗爭的學生們辯護。但真正參與的律師不過20多個。
六年後,「協助太陽花學運的律師卻高達500位。其中,不少還是執業五年以下的年輕律師,」林峯正張開手掌,點破這幾年的差異,「不少人認為,我都擁有高級證照,也努力過了,仍得不到應有的報酬。」
最後,這群30歲多歲的年輕律師躍居成「太陽花學運」的主角群之一。林峯正訴說的故事,不只發生在法律界,而是可能發生在社會各界的真實案例。
對此,《崩世代》作者之一、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就以「失落的年代」,描繪過去10多年台灣社會的發展僵局。
林宗弘進行的「台灣民主轉型和世代政治」研究發現,當詢問25~45歲這一階段青壯年「是否贊成吃苦就會成功?」時,同意的比例是各年齡層最低的。這一世代已甩開「愛拚才會贏」的主張。
「尤其,30~39歲這一年齡層的支持者最低,」林宗弘說,這一世代的人直接面對的障礙,就是世代交替沒法持續進行。以致於從高階經理人、學術、政治等各界,都開始「階級複製」,導致社會流動性愈來愈僵固。
世代差異問題 10年內恐難改善
調查中,林宗弘還繼續詢問另外一題「是否覺得自己趕不上有錢人」。回應相當直接,無論是年輕或中產階級,愈來愈贊成日益擴大的相對剝奪感。更令人警惕地,近年來,民眾認同「靠爸族才會成功」的趨勢也不斷攀升。林宗弘說,這和人們「不相信努力就會成功」,互為表裡。
當更多人開始認同「努力無用論」,政府又無法有效解決發展困境時,結果就是讓更多年輕人走上街頭、走上政府的對立面。「從1990年的野百合到2007年這段期間,年輕人並無特別投入社會運動,」林宗弘說,但直到最近這幾年,才又在街頭看到年輕人衝到最前線。
7月28日,行政院舉辦三天「經貿國是會議」的最後一天。在場企業界大老和官員爭相發言獻計。但會議過程中仍飄盪出一些「輕嫩的雜音」。
曾參與「太陽花學運」的30歲青年、財金教育顧問公司財金博執行長林祖儀,當著行政院長的面直嗆:「不讓人民上街頭,是政府的責任;讓人民清楚政府在做什麼,是政府的義務。」
但強調民主政治,或一味崇尚經濟發展,能解決目前的困境嗎?「世代差異問題,短期沒法改善,至少會持續10年以上,」林宗弘態度頗為悲觀。在今年底選戰中,20~35歲,這關鍵30%,將如何改變台灣的政治版圖?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