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曼達尼.朱馬的木薯會不斷死去,一定有什麼原因。「也許是水太多了,」他說,手指著一株2公尺高的植物上那一團團枯黃的葉子。「或者是日照太多了。」朱馬在巴加慕奧城附近一小片不到半公頃的土地上耕種,這座城鎮位於坦尚尼亞沙蘭港北方約60公里處的印度洋岸。在一個下雨的3月早晨,朱馬四個年幼兒子當中的兩個跟在他身後,他自己則正和一名從大城市前來的技師談話。這名技師是28歲的迪歐葛拉提亞斯.馬克,來自密可基尼農業研究所。馬克告訴朱馬,問題不是太陽,也不是雨。真正的木薯殺手,是小到肉眼看不見的病毒。
馬克剝下一些淋溼的葉子;幾隻粉蝨迅速飛走。他解釋說,這些針頭大小的飛蟲會傳播兩種病毒。其中一種會蹂躪木薯的葉子,而另一種稱為褐條病毒,會摧毀富含澱粉且可以食用的根部——而這種病害通常要到收成時節才會被發現。
朱馬挖出一塊木薯根後,揮動鋤頭將它剖開。他嘆了口氣——乳白色的內部滿是腐敗澱粉造成的褐色條紋。
為了搶救足夠的作物以供販售並且餵飽家人,朱馬必須提早一個月收成。我問他,木薯對他有多重要?
「Mihogo ni kila kitu,」他用斯瓦西里語回答。「木薯就是一切。」
坦尚尼亞人大多是「生計農民」。在非洲,90%以上的作物由小型家庭農場栽種,超過2億5000萬人以木薯為主食。木薯就連在最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長,而且耐得住熱浪與乾旱。要不是有粉蝨的話,木薯就是21世紀非洲的完美作物了。粉蝨的分布範圍正隨著氣候暖化而擴大。侵入朱馬田地的那兩種病毒,已經傳播到了東非各地。
在離開巴加慕奧以前,我們見到了朱馬的一位鄰居席亞.卡根貝。他的木薯田也沒有逃過病毒肆虐。他靜靜地聽著馬克說明病毒造成的危害。「你有什麼辦法能幫我們?」他問。
回答這個問題將是本世紀最艱鉅的挑戰之一。對朱馬、卡根貝與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小農及他們所餵養的人口而言,氣候變遷與人口成長會讓生活愈來愈不安穩。
>
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逐漸上升,也導致海岸地區遭到淹沒。圖中置於菲律賓IRRI水族缸中的新稻米品系名為IR64-Sub1,能在水中存活兩週——這對亞洲低窪地區的窮苦農民是一大福音,這些地區每年遭洪水摧毀的稻田廣達2000萬公頃。
20世紀的大半時間裡,人類都還能維持住人口與食物供給間的平衡,並未讓人口成長如英國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預測那樣造成災難。在21世紀,我們是能夠繼續保持優勢,還是會陷入全球性的糧食災難?
聯合國預測,到了2050年時,全球人口會比現在多20億以上。其中有一半將會出生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另外有30%則會出生在南亞和東南亞。那些區域同時也是氣候變遷的效應——乾旱、熱浪、普遍的極端天候——預期將會最嚴重的地方。今年3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提出警告,指出全球食物供給已經面臨危機。「過去20年間,作物產量的成長速度已趨緩,尤其是稻米、小麥和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