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合作行為是生態與演化生物學上的重要議題,長久以來科學家試圖解開合作之謎:為什麼生物為了生存,不只是會競爭,也會演化出合作的策略?
近年來許多學者指出,生態環境會影響社會生物的合作行為;然而,研究顯示優渥與惡劣的環境都有可能促進合作的社會演化。我的研究主題是尼泊爾埋葬蟲合作行為所導致的生態影響,有別於多數研究者是探究生態對合作行為的影響,我們反過來探究合作的生態意義。
尼泊爾埋葬蟲在生態上扮演清除者的角色,能把小型哺乳類的屍體,經過除毛後做成肉球,最後埋入土壤以供給幼蟲所需。特別的是,許多沒有親緣關係的埋葬蟲成蟲個體會行合作生殖,共同處理屍體,這種特性被認為是埋葬蟲在演化上為了適應屍體資源的珍貴與稀有所導致的。
野外實驗是我們實驗室每年的研究重點,許多人利用暑假出國度假,我們則徜徉自然山林的懷抱。我們的研究團隊長年以南投縣台灣大學梅峰山地農場做為野外研究站,順著台14甲線進行跨海拔的研究,研究範圍從中海拔的清境農場一帶一直到高海拔的鳶峰地區。
俗話說農夫靠天吃飯,做生態研究也不例外。天氣是野外實驗成敗的關鍵,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天氣,但我們爭取最高的實驗效率。山上的生活沒有星期幾的分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論日曬雨淋,在有限的三個月內收取最多的資料組數是首要目標。於是我們每天往返中海拔到高海拔森林、設置陷阱、架設錄影裝置、置入埋葬蟲、等待屍體埋入,最後收回幼蟲。有時甚至連番遭遇颱風來襲,我們也一樣不畏風雨,外出進行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