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躊躇的美學:陳列散文論(一)

簡義明╱文    

1980一九八〇年,陳列第一篇正式散文作品〈無怨〉在台灣文壇現身。在漫漫長夜中淘洗出的記憶,如春雷雨後地土牆簷中抽長的青芽,承載文學家與壓迫的政權頡頏頑抗後淬煉出的情感,綻放著讓人心折的翠綠。作家寫下這樣的句子:「當天地間萬物貫注於生長的時候,似乎其他的什麼都不值得怨恨和記掛了,最該珍視的是自己的完整。」■1 文句讀來平靜無波,實際上,藏匿著巨大的時代病灶。陳列此時的散文,看似略去過多國家暴力扭曲主體精神的過程與細節,實際上,陳列以側寫和象徵的手法,導引閱讀者想像與縫合,暴烈的體制,究竟與陳列每天在牢獄中看到的緩慢行走陽光,如何鑲嵌為一。

無論抒情、懷舊或論理,台灣散文書寫的多數,都在形構寫作者自我的精神世界,只是以不同的腔調與筆法形成風格的差異,有別於台灣散文的主流傳統,陳列並不突出「自我」的重要性與形象。相反的,他在文學的旅程中,總展露「航向他者」的意願。

收錄陳列第一階段十餘篇散文的《地上歲月》,從〈無怨〉到〈老兵紀念〉,前後大概十年,除了少數篇幅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做為材料,他的散文命題,傾向敘述與理解「他者」,而且往往是台灣社會中被忽略與遺忘的邊緣性存在,如農民、漁民、礦工、原住民、老兵。在和劉克襄的一場對談裡,陳列提到:「《地上歲月》的寫作題材,是社會現實問題導向的。寫這個時代,寫社會問題。」■2

這樣的寫作關懷,是作者以散文作為探測社會多樣性存在與問題的起點,在貫徹如此的問題意識時,陳列也慢慢形塑自己的美學傾向。他透過近身觀察、互動與細節掌握,來描繪土地上邊緣者的生命,但不管這些社會邊陲角色的苦難過程與內容多麼不同,陳列往往以「淡化」的方式去處理。「淡化」不意謂輕描、漠視或不同情,而是刻意不讓情感氾濫,意義得以因觀看的距離而湧現。

陳列寫作精神中的人道主義,或多或少,與其在1980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參與《人間》雜誌的工作相關。他以不同的名字(陳列、陳瑞麟、黃沙、陳麟、黃小農、盧思岳等)寫了不少人物採訪與社會報導。■3 在〈同胞〉一文中,於首段敘述之後,便以兩個輪迴,平列五個來自各地原住民的故事。陳列對這五個原住民的書寫與呈現,是以重要的情感互動與交往作為基礎,被寫入的角色多是具體可感的存在,〈漁人‧碼頭〉和〈老兵紀念〉中的角色皆然。在陳列節制的寫實場景安排下,讀者不但可以觀看到這些社會邊緣人物的悲苦,更能被他們有尊嚴的生命意志打動。這是此時期典型的陳列式寫作,他不控訴,也不疾呼,在他筆下這些苦難與艱難的存在,自可喚起讀者的共鳴與感動。從敘事視角加以分析,可以發現,此書中每篇文章,幾乎都是以「我」作為觀察、論理與抒情的起點。除了〈無怨〉處理自身,〈親愛的河〉是以集合詞的「我們」處理環境議題之外,這些各篇章中的「我」,都是去體會與引出「他者」存在的視點與起點。藉由各種回憶與情節的鋪排、觀察或參與過程的串接,「我」說出了這些人、那些人的故事,也帶出了「我」的人間思索、關懷和實踐。

1.陳列,〈無怨〉,收於《地上歲月》(台北:印刻,2013),頁十七17。本文引用出處皆以印刻出版社於2013二〇一三年出版的「陳列作品集」四卷本為主。

2.尹蓓芳整理,〈一邊是歷史,一邊是詩:劉克襄對談陳列〉,《印刻》五卷九期,二〇〇九年五月,頁69。

3.這些文章陳列幾乎不曾收錄在任何文集裡,只有〈叩寂寞以求音——兩個造琴人的兩極故事〉後來換了〈半隱士〉的標題,放在二〇一三年出版的《人間‧印象》文集中。

簡義明

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曾為Fulbright 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者(2009)。研究領域為自然書寫與生態批評、現代散文、文學與電影、保釣世代文學與思潮。著有《寂靜之聲——當代台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1979-2013)》、《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博士論文)等書,以及〈董橋散文中的台灣圖像、文體風格與知識政治〉、〈冷戰時期台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松棻〈談談台灣的文學〉為線索〉、〈返鄉的歷程——交工樂隊《菊花夜行軍》的文化史意義〉、〈愛與冒險——論一九九〇0年代之後劉克襄的「都市轉向」〉等論文。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5421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聯合文學一年12期 216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