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今年入夏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個案未曾出國,為了加強防疫並減少病例產生,政府防疫團持續追蹤可能感染源及潛在個案,持續宣導做好環境維護!而登革熱共有四型,分別為第一型、第二型、第三型與第四型,今年在台流行的即為第二型。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它的傳播媒介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南部氣候較北部炎熱,正因如此也是病媒蚊較喜愛的環境,在入夏出現首例本土病例後,南部市府防疫團隊立即加強防治工作,並加強孳生源清除「巡、倒、清」與環境自我管理。
4大傳染途徑
在防護登革熱之前,讓我們先來瞭解登革熱有哪4大傳染途徑。
1.病毒的存在只能存於人、猴及病媒蚊體內。
2.傳播媒介蚊為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
3.病毒必須藉由病媒蚊叮呅才能從人傳給人。
4.病媒蚊叮咬登革熱病患(從開始發燒的前一天直到退燒都具有傳染力),8~15 天後,則具有終生傳染病毒的能力。
2類型登革熱
高雄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永豐指出,重複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病毒,會有可能引起出血性登革熱,這一點應當心!至於登革熱的類型,依病情嚴重程度來區分,大概可分成以下2種。
l.典型登革熱(Dengue Fever)
症狀
發燒(39℃~40℃)或皮膚出疹併有四肢痠痛、肌肉痛、前額頭痛及後眼窩痛等。
2.出血型登革熱
細分2種
出血性登革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與登革休克症候群(Dengue Shock Syndrome)
症狀
發燒、頭痛、肌肉痛、噁心、嘔吐、全身倦怠、腸胃道出血、子宮出血、血尿和 恢復期出疹等。當出血性登革熱之血漿滲出量很多時,病人會呈現休克現象,所謂登革休克症候群。此時病人皮膚濕冷,四肢冰涼,坐立不安,脈博微弱,脈壓 變窄(<20 mmHg),這種低血容性的休克若沒及早診斷出來,則有生命危險。
好發年齡.嬰幼兒時期
因為嬰兒及幼兒感染登革病毒症狀與青少年或成人之典型登革熱症狀不同,通常只有發燒、喉嚨發炎,鼻炎及咳嗽等非特異性的上呼吸道症狀,以及出疹等疹狀,因此常誤以為是一般的感冒徵狀,容易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嬰幼兒階段其實是登革出血性發熱和登革休克症候群的好發年齡,有些病人感染登革熱病毒後,容易發生重複感染的狀況。
症狀不易察覺,易疏忽!
嬰幼兒感染登革熱時,初期會出現類似典型登革熱症狀,照顧者若疏忽,在2~5天後(通常發生在由發燒轉為退燒的轉換期,情況突然惡化),出現血小板急劇下降,血中蛋白質下降,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延長,身體發生大量出血的症狀,即是所謂的登革出血性發熱;更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循環衰竭,脈搏加快且微弱、血壓下降、四肢濕冷及不安等症狀,這便屬於登革休克症候群。因此,若是有以上情況,黃永豐醫師建議,必須在黃金治療期立即送往鄰近醫院做緊急治療。
登革熱疫苗.仍需等待
黃永豐醫師表示目前登革熱疫苗研發,其中一項最新基因疫苗動物實驗已經完成,將曾經流行過的登革熱病毒株中基因序列的一段非結構性蛋白,再加入一些免疫基因,以提升保護效果,結果發現預防發病與死亡率達到很高比率,目前此項成果已經送往疫苗雜誌發表與審查。
過去國外研發出來的登革熱疫苗往往有出血性的副作用,因為只針對某一型的登革熱有效,以致於下一次感染其他型登革熱時,便容易出現致命的出血性登革熱症狀。黃永豐醫師表示,由於疫苗研發國外訂下很高的標準,且複雜的程式經常需要3~5年的時間,所以登革熱基因疫苗要經過人體實驗後再加上通過審查,最快也得耗費5~10年的漫長時間。因此,黃永豐醫師認為,在疫苗未出現之前,登革熱治療僅為症狀治療法,並無特效藥,維護環境清潔才是預防登革熱最好的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