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繼親家庭漸漸興起,成為另類的家庭結構,這群「親親小媽」也忐忑地捧著「後母經」,
在生育及教養之間,學著扮演稱職的母親……
據內政部統計,96年女性再婚率為10%,男性26.7%。估算結果,再婚男女超過3萬對,顯示繼親家庭已成為新興的家庭結構。然而,走入繼親家庭的問題重重,能否都有好萊塢電影《親親小媽》淚中帶笑的情節?在繼親家庭的男或女,該做什麼準備?
後母多艱辛?怕被誤會偏坦、不用心
宛儀離婚後,3個孩子歸前夫扶養;她不久後與一位離婚的男人正遠同居,正遠的一兒一女與前妻同住,由他每月付贍養費。直到他的前妻因病過世,一兒一女前來投靠,宛儀立刻升格為後母。
雖然她與正遠感情穩定,但想到這2個「便當」,她陷入天人交戰。於是向親朋好友諮詢,有人認為疼別人的子女不如照顧親生孩子;也有人提出自己的孩子在別的女人照顧下過得很好等想法,經過百般考慮,宛儀終於卸下心防,接納2個孩子。
王娟因先生外遇而離婚,女兒歸丈夫撫養。幾年後她接受另一段感情,是帶著一兒的皓閔,她愛屋及烏把他的兒子當親生孩子看待。2年後,王娟的女兒回到身邊,皓閔的兒子原本備受寵愛,突然生活中多出一個妹妹、小媽也不再專屬於他,開始吃味。他認為小媽比較疼親生女兒,不像從前那麼愛他。也讓原本乖巧聽話、善解人意的孩子,開始變了樣,出現脫序行為,不僅常和她女兒吵架,還和王娟作對。
王娟為了不讓孩子有差異感,2個孩子一有爭執,常先斥責女兒,造成女兒誤會媽媽比較偏坦別人的孩子,也處處唱反調,搞得家裡氣氛烏雲密布,似有山雨欲來之勢。緊張氛圍也影響到夫妻關係,使得老公不諒解,她還因此得了憂鬱症。經過心理輔導,王娟找到方法,當孩子們爭吵時,她先避開,果不其然,不消片刻兩人又和好如初,變成感情很好的「手足」。
美國再婚率高經營繼親家庭仍有難度
美國社會的繼親家庭很普遍,約七成五的離婚夫婦會再婚,顯示他們對婚姻仍有期盼。而65%的再婚男女會帶著孩子組織繼親家庭,可惜的是,再婚又離婚的比率高達60%,顯見再婚面臨更多挑戰。
東海大學教授林松齡曾研究美國再婚婦女的問題發現,開放的美國社會,離婚普遍、再婚市場熱絡,婦女有較多的婚姻選擇機會;而據統計,再婚婦女第二次婚姻的品質比第一次來得高,例如:再婚對象的收入、職業、教育程度都比第一任好。然而,美國再婚婦女的生活困擾,仍與子女有關。
相較於美國,林松齡觀察,台灣社會風氣日漸開放,婚姻的穩定性已受到考驗,但某些傳統觀念仍保有,一般仍認為,離婚婦女是「敗柳殘花」、離婚男人是「破銅爛鐵」,再婚的可能性不如美國高。
原生父母能否探視孩子成為新舊家庭的痛
一般而言,九成的美國離婚婦女都帶著自己的子女,所以沒有親子相聚的問題;而 10%的婦女雖無法跟子女生活,也能定期探視。但這一片和氣,當前任丈夫再婚恐怕就變質了。雖然美國婦女較不在意教養的孩子是否親生,也沒有虐待孩子的情形,但她們不希望親娘常來探視,影響孩子心情。
林松齡表示,多數的美國繼母會跟孩子的親娘溝通孩子的教養問題,或表達不希望她來探視孩子等。另一方面,當孩子的親娘再婚,有自己的家庭,為免於複雜,也較不再探視孩子。
至於台灣再婚婦女與子女相處,短時間還無法像美國社會那般開放。再者,因外遇而導致離婚的案例居多,夫妻反目成仇,很難分手後還保持友誼,唯有待時間考驗,慢慢調整雙方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