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是16世紀英國伊麗莎白鑄幣局長托馬斯.格雷欣提出,內容是說消費者會保留貴重金屬含量較高的貨幣,反而使用成色較低的貨幣在市場進行交易,所以會發生總是劣幣在流通而良幣反而較少看到的現象。劣幣驅逐良幣這句話後來常被應用於其他領域,用來形容次等貨的充斥或惡性競爭,嚴重影響了優秀品或市場領導者的存在與規模。
我經常聽到老闆向我抱怨說消費者越來越不識貨,都去買那些新品牌,完全搞不清楚究竟什麼是好產品。這種相信自己是良幣的廠商,必須想想也許被驅逐的你才真的是劣幣。
過去在台灣只有中時與聯合兩大報比較有名,根本沒有人想過會出現其他報紙,報禁解除之後開始有了很多選擇,尤其是到了自由與蘋果的出現,正式讓台灣的報業排名起了大改變,直到民生報停刊了,中國時報裁員一半,大家才真的驚覺產品與服務並不會因為你的習以為常而永遠不變。行銷是市場的現在進行式,市場總是隨著消費者的喜好在變化,所以在行銷的角度來看,誰是良幣誰是劣幣不重要,因為如果行銷的重點是希望消費者使用,那劣幣也許是行銷較好的結果。
瑞芳火車站對面有條美食街,裡面有一家豐味肉羹是數十年的老店,根據老闆的說法,以前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幾百碗肉羹,在瑞芳這個小鎮已經算是很厲害了,但是由於競爭對手在美食節目曝光,所以遊客開始遺忘這一家招牌老店。再一次看到劣幣驅逐良幣嗎?其實不見得,因為第一次消費也許是因為媒體報導,但是第二次消費總不會是因為不好吃而再次光臨吧?
所以在瞭解了「縱使產品再好也要行銷」這個事實之後,這位老闆決定好好的將產品宣傳這件事情做好,讓消費者再一次給這家老店一個機會。
在台北有家麻辣燙標榜「第一次不吃是你的錯,第二次不吃是我的錯」,借用這句話來談談本文的主題,第二次不吃的確是業者的錯,也許是產品、價格等因素導致,但是第一次不吃真的是消費者的錯嗎?不見得喔,尤其是當你認為競爭者跟你條件幾乎都相同甚至於更差的時候,那你必須想想,是否在消費者眼中你已經變成那個自以為是的良幣?
創業智慧:
別自以為是良幣,就忽略劣幣的競爭與消費者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