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才剛展開,人民究竟對國內政經局勢,有什麼看法?
九合一大選剛過,二○一六年立委、總統選舉在即,劇烈變動中的民意最在乎什麼?
根據《天下雜誌》最新完成的「國情調查」,民眾認為現階段最迫切應該解決的三大問題,依序是「提升經濟實力」(三五%)、「縮小貧富差距」(二八%)與「保障食品安全」(二四%)。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黃東益表示,經濟表現、貧富差距,都是結構性問題,很難有立竿見影的特效藥,而食安問題連環爆,更嚴重打擊了民眾信心。
確實,民眾對目前的經濟表現感到滿意的比例僅一六%,而認為貧富差距嚴重的比例更高達九一%。和去年的國情調查相比,一直處在高警戒水位。
「貧富差距有逐漸演變成世代落差的現象,」長期研究台灣所得分配的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副教授洪明皇憂心忡忡,未來的台灣社會內部將更分歧。
分享
由大學生發動的三一八太陽花學運,就是亟待解讀的政治訊號。
「這場運動,帶來了撕裂,」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吳親恩分析,「早年野百合學運推動的國會全面改選,還能蓄積推動民主化的共識,但太陽花衝撞的兩岸政策,卻可能讓台灣陷入各執一詞、內部更難對話的僵局。」
中國機會?中國威脅?
對照此次國情調查,國人對兩岸經貿發展的看法,仍以「在一定條件下開放」(四七%)為主流民意,並未因為太陽花的衝擊而退卻。
即便是九合一大選,執政黨慘敗,但選後仍有四成一的民眾認為二○一五年的兩岸關係「和二○一四年差不多」,預期持平。
看到這個結果,台灣經濟研究院中國產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福成毫不意外,「媒體放大了抗爭效應,兩岸經貿本來就不可能走回頭路,政黨輪替也一樣。」
話雖如此,太陽花學運這顆震撼彈,還是凸顯了民眾對兩岸關係摸著石頭過河的焦慮。例如,擔心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的民眾仍高達六成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民眾對兩岸交流的疑慮,不只是表現在經濟依賴,還包括文化價值的抗拒。調查顯示,高達七成的民眾表態「不願意」讓下一代到大陸受教育,和去年相比,增加了近一成。
「教育涉及價值觀,比單純地工作、做生意更複雜,」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劉兆隆指出,「民眾強烈抗拒大陸教育體系的背後,代表了兩岸的差異,愈來愈是民主與威權的價值對立。台灣的太陽花、香港的佔中,甚至習近平打貪腐所掀開的黑幕,都讓這個價值差異進一步檯面化。」
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
吳親恩觀察,台灣年輕世代對兩岸關係,具有強烈的分裂性認知。根據《天下》國情調查的交叉分析,年齡愈輕的受訪者愈傾向「兩岸經貿發展在一定條件下開放」;而赴大陸工作意願最高的民眾,也是二十到二十九歲這群青壯就業人口(五○%),遠高於全體的二九%。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最不願意讓子女到中國大陸受教育的群體,也是這群年輕世代。
「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吳親恩認為,這是台灣年輕世代對未來兩岸關係的定調。問題是,兩岸關係不開則已,一開就會政治、經濟交錯糾葛,「中國機會」與「中國威脅」如何拿捏,勢必複雜。
「台灣民眾對中國的態度是邊走邊看,知道分不了手,但絕不要擁抱。問題是,政治人物與民眾都還找不到合適的互動尺度,」劉兆隆總結。
「不統、不獨」在退潮,剩「不武」
影響所及,台灣未來前途與身分認同也出現了趨勢性的變化。
在統獨議題上,三成六的民眾主張「台灣獨立,但與中國維持和平關係」,僅次於四成受訪者所主張的「維持現狀」。
繼續比較歷年國情調查,可以發現,從總統馬英九於二○○八年上任後,主張「維持現狀」的比例一路從六成三的高峰下滑;相反地,希望「台灣獨立,但與中國維持和平關係」的比例卻是從一成四暴增到三成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