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英國學習比較可怕?
她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並在六歲時移居至紐西蘭,在她十三歲時,因為父親暫時休假至英國里茲大學進行研究的緣故,在英國待上一年,與在紐西蘭的學習環境相比,英國較為困難、可怕的課程使她大開眼界。她在紐西蘭的坎特伯雷大學完成她的英語學士學位,並在維多利亞大學獲得創意寫作碩士學位,而後獲得獎學金,前去參與了愛荷華作家工作坊。
2.五歲開始寫作?
她是家中三個孩子裡最小的,自小就喜歡閱讀,從五歲就開始進行寫作。她喜歡閱讀青少年文學與兒童文學, 尤其是具有謎團的故事,像是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的《英倫懸疑四部曲》(Sally Lockhart Quartet)、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金銀島》、艾非(Avi)的《一位女水手的自白》(The True Confessions of Charlotte Doyle)和《西部海洋彼方》(Beyond the Western Sea)系列都影響她甚多。這些作品帶給她不同的啟發,因此她始終都想寫關於冒險與謎團的故事。
3.故事令人發笑是重要的?
因為喜愛兒童文學,卡頓的寫作也受其影響,尤其是其中令人發笑的功力。對她而言,童書總是與深富道德寓意,但也非常有趣且神祕。這種系統化的魔力幾乎就是哲學思想實驗。她提到,「我無法告訴你曾有多少次,我因為閱讀哈利.波特的小說而笑到崩潰,但在此同時,我也無法告訴你,我曾多少次為故事中探索的愛、犧牲與勇氣的本質而思索低迴。」
4.「同情心的建設」?
在前往海外進行研究與創作之前,卡頓並沒有閱讀過維多利亞小說,儘管她閱讀了部分作品, 也並沒有沉浸在十九世紀的作品之中。但是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影響她甚多, 托爾斯泰對於人物描寫所具有的同情心,使得她在日後寫作《發光體》時也秉持著「同情心的建設(builder of empathy)」的信念,她帶入占星術與資本主義、競爭與世界體系至作品中,使其發生作用。
5.不小心就寫了這麼長?
卡頓表示,自己在第一本《彩排》出版後沒多久就開始為《發光體》做研究。觸發點是一次酒吧內的爭論,對象是自己寫作班的同學,主題則是:正義與憐憫的價值孰輕孰重。為了故事背景,她也在網路上做了很多研究。一旦開始書寫後,她花了很多時間, 對話更是非常消耗她的心神。為了完成這麼大篇幅的作品, 她每天一定要至少寫兩千字才會上床睡覺。由於用Word 寫作,所以一直到初稿印出來才意識到有多長!
6.維多利亞小說是白人專利?
關於現實生活中的維多利亞小說的讀者,卡頓也很清楚,大多是有基本財力且有基本文學素養的白人,因此,在過往傳統中,許多維多利亞小說中的義大利文、德文與法文都不會被翻譯,直接保持原貌。卡頓想批判這個傳統,也就是對維多利亞小說讀者的預設,所以在英文版中故意寫出沒有翻譯的毛利或廣東原文用語。
7.星座真的準嗎?
《發光體》中有許多有趣的元素,維多利亞小說背景及星相學即為其中兩者。對於前者, 卡頓表示自己欣賞維多利亞小說對於角色細緻解剖的功力,無論是人的姿態、禮儀與思想特質都面面俱到。不過其中也有角色受到《白鯨記》(Moby-Dick )的影響。至於後者,在現實生活中,卡頓認為星座的討論是無稽之談, 因為全憑人在地球上觀看的角度。光是她自己的星相,從倫敦看或紐西蘭看就完全不同。
8.兩個小說家適合在一起嗎?
卡頓與她的情人史蒂芬.圖桑特(Steven Toussaint)於愛荷華作家工作坊時, 在奧克蘭租了一層公寓住在一起。他是美國詩人, 會閱讀她的作品並給予建議, 卡頓常會在聽取他的建議之後發現史蒂芬是對的。卡頓曾在訪談中提及:「幸好史蒂芬是一名詩人,我無法想像跟另一名撰寫小說的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兩個小說家在同一間房子裡,這實在太瘋狂了。」
9.寫作之外還能做什麼?
除了寫作,卡頓的生活中還有教書、旅行充斥其中,她在二○一四年到巴西與瑞典旅遊,她認為「寫作、教學、旅行這樣平衡的生活,對於作家而言,是很好的組合。」她之所以會對占星術有興趣,也源自於小時父親會帶著他們進行觀星,儘管當時他們只覺得很冷。自小成長於紐西蘭的南島,父母親會帶著一家人到車程兩小時外的山口健行與露營,因為沒有車子,多半都是騎自行車,在登山之後,所體會到的是言語無法形容的自然風光。
10.世界級作家的國情小觀察?
在海外宣傳新書時,卡頓也有一些有趣的觀察。比如在宣傳第一本書《彩排》時,由於內容牽涉到青少年的情慾以及同性愛,所以在不同國家的接受度不一。英國對於這些議題非常自在,美國則不然。不過不管在哪一個國家,聽到自己被描述為小說界的「黃金女孩」(golden girl)時,即便是稱讚,還是會讓她覺得不太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