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口下的規矩
槍砲能激發想像力,但可打不下西部江山。
在大眾的想像裡,如果有任何拿槍就是大爺的地方,則非西部荒野莫屬。塵沙滾滾中,斜掛皮槍套的亡命之徒大步走來,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拔槍射敵,像這樣鮮活的西部場景雖然是想像,但也有部分的實情。
靠著土地和礦產,充滿希望的西部吸引了不少浪子遊民。當時槍枝不難取得,像道奇城、墓碑鎮及艾爾沃斯(Ellsworth)等西部城鎮在早期都是暴力之地,也是達爾頓幫(Dalton Gang)、傑西‧詹姆士(Jesse James)和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之流用子彈算帳討公道的地方。蘭斯福‧海斯汀(Lansford Hastings)的《奧勒岡及加州移民手冊》(The Emigrant's Guide to Oregon and California)就建議旅客,若要取道奧勒岡小道(Oregon Trail,往西部拓荒的移民道路,從現在的堪薩斯州到奧勒岡州),篷車裡除了麵粉、培根、咖啡和乾貨以外,別忘了帶槍枝彈藥。
19世紀後半,左輪槍和後膛式步槍等新發明被大肆用來算帳報仇,有名的溫徹斯特1873型步槍因此得到「稱霸西部之槍」的稱號。
但這些暴力傳聞都是誇大之詞,事實上地方領袖很快就雇了警長巡邏市鎮,並且執行槍枝管制來維持治安。例如被稱為「牛路上的蛾摩拉」的內布拉斯加州歐葛拉鎮(Ogallala),在1875年至1884年最繁榮的時期,也只有六起殺人案件。而1880年代早期,懷特‧厄普(Wyatt Earp)在墓碑鎮執法期間,大部分的時候都在撲滅煙囪失火或者獵捕野狗。
要知道西部到底是怎麼變成如此「野蠻」,我們只要看看廉價通俗小說、蠻荒西部秀及其他各式各樣的出版品,就能理解流行文化如何把這個幻想世界推銷給想逃避現實、嚮往西部邊荒魅力及槍戰的饑渴閱聽大眾。
比方說,懷特‧厄普之所以贏得「執法悍將」的美譽,主要是由於史都華‧雷克(Stuart Lake)極盡溢美之詞的傳記《懷特‧厄普:西部警長》(Wyatt Earp: Frontier Marshall )以及電影《龍爭虎鬥》(Gunfight at the OKCorral )的描繪。同時,道奇城在1930年把馬靴山公墓(Boot Hill)遷離原址重新整修,並模仿墓碑鎮的設計,加上白楊樹絞刑架等以吸引觀光客。隨著拓荒時代的結束,槍枝變成了熱門生意,而西部的這種狂野印象也深植大眾心裡。
懷俄明州趕著牛群的牛仔,攝於1890年左右。當時牛仔的生活完全不像傳說中那種堅毅硬漢。
分享
牛仔生活
營養不良、工作超時、薪水超低??電影裡看不到的牛仔。
要是沒有約翰‧韋恩(John Wayne),西部在大家心目中應該會大大不同。頭戴闊邊氈帽、話語精簡,騎著馬從嗚嗚怪叫的印地安人手裡英雄救美的異鄉客,就是這位演了超過80部西部片的明星所塑造出來的牛仔英雄典範。牛仔無疑是西部拓荒的特色。大批壯丁湧到西部平原尋找能讓他們發大財的牛隻市場,當起了牧場主或牛仔工。像是有名的德州XIT牧場就養著上千頭牛隻,牛仔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把牛隻趕在一起,然後運往遙遠的市集。畜牧王國不但展現了拓荒時代西部的創業精神,也可以看到它和自由及個人主義的關聯。但這不是西部牛仔的全貌,對一般的牛仔而言,真實的牧場生活與小說、電影的浪漫情景大異其趣。他們大部分都是受雇於牧場主人的流動勞工,一天工作14小時,不只工資低,而且通常受雇的時間只有一季。
確實有很多牛仔養成了在酒吧喝咖啡、吃豆子和飲酒作樂的習慣,但是他們通常營養不良,過著孤單寂寞的日子,而且也沒有幾個是電影裡的碧眼美國男孩,外國人反而比較多,其中非裔美國人占了七分之一。
到了1880年代,由於帶刺鐵絲網的發明,加上接二連三的嚴冬,以及過度放牧造成的環境惡化,很快就終結了畜牧王國的盛世。然而牛仔不但沒有隨之走入歷史,反而在娛樂文化裡一砲而紅,變成了典型美國陽剛英雄的象徵。打上牛仔名號的各色商品都銷路很好,甚至牛仔總統也大受歡迎,例如老羅斯福、雷根及小布希,早先的生活都與牛仔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