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巷弄裡的茶室,市集裡的軼聞,蝴蝶蘭旅社裡的日常故事,這些街區連接著街友們的人生,每到一處都可以牽連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要了解萬華,誰比街友們更了解呢?
萬華地區龍山寺一帶,總是聚集著許多街友,這些人看起來不體面,甚至給人些許危險的氣息,但事實上街友並不是特定地區所獨有,有些人淪落街頭僅僅是因為在時代變遷之下,技能不再被市場需要而被社會所拋棄,也有許多人是因為工殤而失去找工作的機會。
他們並不全因自己不努力而成為街友,也並不全都骯髒、不事生產、好吃懶做。他們很多都曾為台灣付出、努力過,他們可能曾是車床工人、甚至是公司老闆,他們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比你我乖舛,成了命運操控下較為不幸的棋子。
居無定所的他們,也曾經跟所有人站在同一個高度上,同樣努力著。
芒草心慈善協會從2013年開始創新的社企模式──「街遊」,他們培訓街友成為萬華地區的導覽員,不只可以增加他們的工作機會,也能透過每個街友的獨特人生,讓民眾對萬華能有不同的理解。
從2003 年起就在萬華地區從事街友服務的社工張獻忠,有感於遊民長期受到社會漠視,缺少被同理的機會與尊重,於是在2011 年與楊運生一起創立了「芒草心慈善協會」。原本是念哲學出身,後來在政大攻讀民族研究所的他,借用自己研究所時期在原住民部落的社區建設經驗,希望可以讓萬華地區的街友服務社區化,建立起一個流動與自立的場域。
於是,從2013 年起,芒草心慈善協會致力於把街友從角落拉出來,他們訂了3 個目標:把街友的故事出成一本書、舉辦街友體驗營、帶街友去各學校演講。除此之外,他們也開始為街友開發工作機會,讓他們去當文史導覽、甚至是開工班。
「街友應該被看成是社區裡閒置的人力,開發這些人力的好處很多,一方面提供社區人力、一方面他們也會有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漸漸開始有自信」。
張獻忠曾經花了5 年時間,把一個總是醉倒在地上的酒鬼街友拉起來19 次,才終於看著他自己爬起來,努力的工作過生活。他說,要看見人的轉化要花很長的時間,但一點一滴的打開街友與社會連接的大門,讓街友們可以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也讓社會可以還他們身而為人的尊嚴,這是芒草心慈善協會一直努力的目標。
在英國,看見新的人生樣態
這個活動的發起人曾文勤,原本是個在科技業上班的普通女生。但2013 年因為生病而告假休養,決定要去歐洲旅行2 個月,沒想到這2 個月從此改變她的命運。
她在英國倫敦參加了街友導覽社企「Unseen Tours」,她發現這種由街友當導覽的觀光方式非常特別,不是去一般熱門的景點,而是深入倫敦小巷弄;也不是單純的介紹景點,而是深化議題,像是介紹該地中古世紀弱勢族群的處境,或是請導覽員講自己的流浪經歷。
曾文勤回憶自己參加導覽,感觸仍深刻,「這些導覽讓我像是多了一雙眼睛,從此可以看見更多東西。」
被深深感動的曾文勤決定要把這個社企模式帶回台灣,從未跟街友有一線接觸的她,決定先從自己做起,把高度降到跟他們一樣,不帶「施捨」,而是「互動」。
她開始在倫敦街頭找街友聊天,一見面她不會第一時間拿出東西給對方吃,而是伸出手,帶著笑容自我介紹。也在此時,她遇到了街友老太太Angela,成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經驗之一。
她一如往常的伸出手自我介紹,對方非常訝異,在知道曾文勤是觀光客後,Angela也開始分享自己年輕時在歐洲旅行的日子,以及那些經驗如何影響她自己。「她跟我說:『妳知道嗎?很少有人願意停下來跟我講話。不是施捨,而是把我當成一個人一樣的交流。』,後來我每天都會去找她,一直到我要離開英國的前一天,我就準備了一些有玫瑰花香的護手霜想給她,因為我覺得這個香味會讓她想起來,自己也是個需要被珍惜的女人。」提起這段往事,曾文勤仍忍不住哽咽。
經歷過這一段倫敦街友之旅,曾文勤第一次意識到,我們可以給街友最好的幫助絕不是施捨他們食物、金錢,或是任何形式的「憐憫」,我們可以給的最珍貴的東西,是給他們身而為人的自信。「大家都會假裝沒看到他們,就算看見了,也不是因為他們身為人的本質而跟他們互動,我發現我的行為可以影響到他們,這個力量其實是很強大的。」
台灣街遊,正式上線
回到台灣之後,曾文勤特地跑去萬華找到了張獻忠,於是連結了芒草心的資源與關係,終於找到3位願意加入計畫的街友,再加上萬華社區大學也加入幫忙,專門為他們開設文史導覽的課程,暨南大學的成人教育副教授徐敏雄也來替他們上課,漸漸的,一開始困難重重的「街遊」計畫,竟慢慢成真。
目前街遊的導覽路線有3條,不同的導覽路線有著不同的人生故事與不同的城市風貌:由導覽員阿強負責的「酒水芳華」,帶你看艋舺的歷史古蹟、繁華城市背後的社會現象,以及五流的人生百態;阿和負責的「阿和流浪記」則是由他自己的人生經歷出發,讓萬華更添人味;卜派的「城中時光散步」,除了介紹台北城的身世以及街友在城中各角落的生活,也會講述他在社運過程中的故事。
如果你有機會參加導覽,你會驚豔於他們的專業與口條,讓你很難相信他們是刻板印象中的「街友」,因為他們臉上的自信與笑容,絕對與一般人無異。
「他們心裡其實有很多傷痕,有些人心牆很厚,要慢慢打開他們的心,」曾文勤說,別看現在順利的樣子,在培訓過程中她曾被街友導覽員放過3 次鴿子,中間一度想要放棄,但還好有張獻忠跟芒草心一直在旁支持,「很謝謝芒草心幫我圓夢,不然只憑我一個沒有經驗的人真的做不出來。」
要讓街友可以重新回歸過去的生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穩定的收入,讓他們重新找回自己存在的「價值」,進而相信自己可以融入社會、甚至找回自己的家庭。
曾文勤不像一般社福團體只是單純的提供服務,她希望「街遊」可以跟英國的「Unseen Tours」一樣成為一個可以獲利的社會企業,她認為一個單靠捐款跟政府的計畫是不足的,因為你會時時擔心資金問題而不敢做長期活動,所以她說服芒草心建立起一套制度,讓金流可以分明。
更重要的是,當街友導覽員們知道民眾真的願意付錢聽自己導覽時,就會更加相信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價值、有行情,對自己的信心就會更強大。目前街遊的收費模式是一個人300 元,一次導覽若有15 位民眾參加,則總收入4500 元的6 成會給導覽員(2700元),另外4 成則是回到協會內支付成本。
從點滴開始,重建他們的生活
其中一位導覽員阿和,在萬華街頭已經流浪20 多年,他年輕時事業失利、又因車禍而導致腦部受損,無法順利找到穩定的工作,家庭也因此破碎,從此在酒池中泅泳,夜夜買醉、流落街頭。
但在前幾年,阿和差點因為喝醉而危及性命,從此下定決心不再碰酒,並且透過「以工代賑」的支持性就業,靠著清掃公園而獲得每月1 萬5000 元的收入,也在2013 年加入「街遊」的行列。
雖然現在有屋子可以住,有固定的收入,但他的心願其實很簡單:他想要見他的兒女。
他知道他的兒女住哪,也知道他們的電話號碼,但他們不接,收到信也不回。張獻忠勸他不要急,這種事情要慢慢來,不然會把他們嚇跑。「不管我寫多少字,他們都不回,我的手機打過去有來電顯示,他們就不接。」阿和一直惦記著以前是怎樣跟兒女玩耍,怎樣親愛的抱著3 歲的女兒不讓她被媽媽罵。「她一定很恨我,我是她這輩子最愛最愛她的人,但我卻離開了,讓家沒了。」
但因為加入「街遊」,阿和已經開始與自己家鄉的親戚們重新開始聯繫,甚至趁著去年國慶假期回到台東與多年未見的姊姊重逢。張獻忠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當這些街友們找回自己的自信與尊嚴,他們就能進一步重新打開與家庭的連結。「做這個的最終目的,其實也是希望他們最後都還是能找回自己的家。」張獻忠說。
芒草心持續努力的在為街友尋找出路,並且期許能在萬華建立起一套「脫貧自立」的社區機制,哪怕這些努力要花上5 年、10 年才能看見轉變,也要還給這些街友身而為人的尊嚴。
街友不需要施捨,他需要的只是被了解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