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十年全球化蓬勃發展,跨國公司數量快速成長,無論公司規模大小,跨國營運的情況日漸普遍,正因為此,在全球面臨永續發展的挑戰日漸嚴苛之際,供應鏈的檢視,成為必然的趨勢。傳統的供應鏈管理著重在產品的品質、價格與交貨期,然而在受碳限制、受資源限制、受貧困限制的當前與未來,永續發展成了供應鏈管理必須納入的考量。中國人講「覆巢之下無完卵」,西方人講「在動盪的社會中,企業不可能有成功經營的條件」(Business cannot succeed in a society that fails.),當全球面臨日愈嚴苛的環境與社會的挑戰,全球化的企業必須轉變,世界才有可能轉變,而供應鏈管理成了轉變的軸心。
當企業社會責任(CSR)的實踐成為顯學,成為普世的價值,供應鏈管理也自然成為品牌或供應鏈的核心廠家實踐CSR的焦點領域,成為CSR與本業結合的具體行動,並將供應商管理聚焦在包括環境(E)、社會(S)與治理(G)三重面向的議題:
環境面:運輸哩程、包材、自然資本(能源、燃料、水、原物料)、化學品、汙染、氣候變遷與排碳等
社會面:人權、勞動條件、產品責任、社會參與、公益
治理面:誠信、透明化、貪汙等
本文闡述在全球風起雲湧的CSR浪潮中,供應鏈管理的角色與重要性、發展趨勢及觀測風向,藉此籲請我國各型企業要有風險意識,能夠抓好因應方向。
ESG衝擊在哪,CSR就在哪
因為全球化的關係,品牌或供應鏈的核心廠家往往是掌握最大部分的利潤,乾淨留自個家,卻把汙染留在產品生產地,表面上環保,暗地裡卻是任由供應商恣意汙染環境;表面上重視人權,暗地裡卻是任由供應商提供無良的職場環境與低廉的薪資。
勞動人權的議題是許多傳統產業早自十五年前就面臨的壓力,也是多年來所謂的「血汗工廠」之爭議,許多知名的運動及休閒服飾品牌也受到國際非營利組織的監督,但是很可惜,供應鏈的CSR仍停留在遵循法規的最低程度,世界知名品牌並未驅動全球傳產供應鏈真正轉型到價值分享的永續管理,因為品牌壓榨傳產供應鏈的情事不僅時有所聞,做得好的企業除了本身對於降低成本與風險,達成更為精實的管理之外,並未從全球供應鏈創造普及廣泛性的CSR商業案例。
十年前電子高科技行業也開始面臨供應鏈永續的管理壓力,雖然電子業也從建立全球通用的行為準則,到正式成立了「電子業公民聯盟」(EICC),聯合制定冀推廣供應商自評與稽核的相關標準,但是並未促進全球電子業供應鏈具體地的營運標準提升。
零售通路靠的是供應商產品上架銷售,十年前世界主要的零售巨擘,如沃爾瑪百貨(Walmart)、梅西百貨(Macy’s)等陸續投入供應商的管理、評鑑與稽核等措施,然而卻仍是雷聲大,雨點小,做得不好的供應商不見得會明顯被淘汰,做得好的供應商更不見得會多接到一張訂單,甚或是多一毛的價格。
全球推動永續及綠色金融已有多年,聯合國也積極推動整合CSR的金融業務,諸如銀行授信考量環境與社會衝擊的「赤道原則」、保險業的「永續保險原則」,及資產管理公司的「責任投資原則」,但是直到2008-2009全球金融海嘯的發生,才憾動國際資本市場願意改變,金融業從本業實踐CSR的主流化,才有一些眉目。環顧我國金融業與資本市場,此方面的發展恐是連意識的認知都還極為粗淺,才會呈現金融業不耗能,但是卻借錢讓許多公司去耗能,自己不產生有害物質,但是卻去投資製造有害物質的公司之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