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宣告了智慧工廠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往沒有交集的IT及工控行業,開始有了對話,所有設備都將能互相連網溝通,讓生產流程更加靈活。誰能快速反應市場變化、生產多樣性的商品,誰就是贏家,而雲端及大數據將成為重要支撐。
近年最重要的產業發展,莫過於逐年攀升的網路使用率、IBM提出的智慧地球、中國積極推動的感知中國、德國主推的工業4.0計畫。而工業電腦龍頭研華積極推動的物聯應用聯盟,無疑是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布局,主要目標是要整合夥伴的軟體能力,讓研華能順利從嵌入電腦系統廠商轉變為感應器、大數據等全方位的整合方案提供者。
2014年11月,研華在林口的智慧園區舉辦年度「WebAccess+暨智能系統全球經銷商大會」,積極招募全球夥伴加入「物聯應用聯盟」(WebAccess+ IoT Solution Alliance)。研華總經理何春盛說,目前已有72家系統整合廠與研華合作,預計2015年將突破100家、年營收破千萬美元。
開啟IT與工控對話
「工業4.0」,這個由德國政府推動的高科技戰略(High-Tech Strategy),主要是利用物聯網及網際網路服務改革生產流程。根據德國的工業4.0報告,未來的智慧工廠在每個生產環節、每個操作設備都具備獨立自主的能力,可自動化完成生產線操作。且每個設備都能相互溝通、即時監控周遭環境,隨時找到問題加以排除,也具有更靈活、彈性的生產流程,因應不同客戶的產品需求。
因此,過去無交集的工控領域與IT領域,在物聯網時代開始對話。為了實現「智慧工廠」,物聯網利用感測器取得資料,加以分析後找到各種關聯應用,背後蘊藏的技術關鍵就是大數據。
台灣IBM全球資訊科技服務事業部協理劉建倫指出,製造業從「自動化」進入「智慧工廠」,關鍵就在「預測」。大數據的分析功能,得以從歷史資料中找出事件發生的周期,進而預測故障發生。
工控與IT的交集,研華並非唯一。英特爾、思科、奇異(GE)、IBM及AT&T等網通、電器及電信大廠,2014年即共同組成工業網路聯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IIC),打算透過建立一套開放互通標準的工業物聯網智慧系統,將未來所有智慧型設備、工業機器、人員、流程與資料等連結起來,降低未來工業應用及流程所需花費的人力時間及操作複雜度。
這些生產流程的進步,都讓製造業得以更貼近消費者,因應快速的市場變化腳步。
速度、少量多樣是關鍵
「現在生產周期縮短到3個月至半年,是因為市場變得太快。產品不能大量製造,而是要觀察市場再調整。」劉建倫舉例,無論是服裝業、行動裝置,都要將消費者需求轉化為製造產品的方向,其中又以消費電子業最急迫,生產、交貨、庫存幾乎是能否勝出這場流血戰的關鍵,「交貨交不出來,市場就不見了。」
而雲技術的崛起,降低初期支出成本,甚至容許新創以零成本快速崛起,帶給原有企業很強的壓力。這時如何刪減原有的規模或是運用雲端,讓自己變得與新創一樣快速又有彈性,就是物聯網時代的重要課題。
當萬物互連,工廠設備得以互相對話,製造流程變得更有效率,意味著「少量多樣」、「客製化與速度」的時代來臨了。台灣代工產業應藉此機會走到前端,直接與市場連結,小而美、能根據市場靈活應變的製造業,在工業4.0時代才有可能成為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