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執政後,我國平均實質薪資倒退回十六年前的水準,成為人民指控執政無能的簡明證據,因此馬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想提高薪資,但這些措施卻多沒甚麼功效,甚至可能對國家經濟有害,而進一步證實執政無能。馬政府曾以促使民間加薪為理由而提高軍公教薪資,而結果如我事前所批評的一樣無效(見本刊71期,〈軍公教調薪面面觀〉,2010年9月16日)。去年馬政府以對加薪企業減稅,以及編製股市高薪100指數,想要鼓勵企業加薪。而這些方法從學理上來看也不會有甚麼好的效果(見本刊149期,〈減稅獎勵加薪沒道理也沒效益〉,2014年11月,以及《台灣經濟研究月刊》,〈提高薪資的股市政策〉,2014年12月)。最近馬政府又要立法強制賺錢的企業加薪,以及給加薪企業更多外勞配額,一樣都是不正確的政策。
政府強制企業加薪 違背自由經濟原則
賺錢的企業自願給員工加薪似很平常,但若由政府強制,就是不正確的政策。先不談複雜的學理,國民黨和馬政府不是一直把經濟自由化當成他們最重要的施政方針嗎?怎麼現在連在中國都由市場決定的個別企業薪資都要由政府來強制?自己的政策理念相互矛盾,若不能說明清楚其中的道理,那就必有錯誤。再就學理來看,經濟學在主張自由經濟時也同時指出,只有在有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才可考慮採取針對失靈的問題加以導正的政策。現在的經濟理論並沒有說賺錢企業未加薪是一種市場失靈,所以政府若要違背自由經濟而強制加薪,必須先提出這是一種市場失靈的道理或證據。
而在實務上,勞工供不應求或整體經濟有加薪之實力時,市場機制會迫使薪資偏低的企業加薪。而馬政府目前各項政策卻是不管各企業原來之薪資水準就直接要求加薪。這就是沒弄清對象就亂獎勵或施壓來亂搞一通,對原來已給高薪善待員工的企業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何況政府也沒能力去了解每個員工是否應得到加薪,因此馬政府這種政策若不是放任企業隨便加薪甚至只有高層和自己人加薪,就是要強加更不符合自由市場經濟的同比例加薪。
另外由於很多產業常有不小的景氣波動,因此獲利情況也有極大的波動,所以要在何時用何種標準強制加薪,也難有客觀的標準來強制執行。例如金融業去年賺了很多錢,也自動發很多錢給員工,相關政府單位似乎也認為這是他們的功勞。但我們不該忘記,十幾年前金融業才發生兩兆左右的巨額呆帳和虧損,並由政府和全民買單,所以真正長期來看金融業其實沒那麼賺錢。換言之,今年金融業和金管會忘掉以前的政府補貼而大肆加薪並不合理,將來類似情況若竟是由政府強制加薪,豈不是更可惡!
這些理論和實務問題並無法解決,因此政府根本不該用這種粗糙的規範來強迫企業加薪。但政府和政客為了表示他們有在做事,就是要做這種看似有做而實際沒用的政策來欺騙人民。甚至連了解這是騙局的政治人物和在野黨,也會因為怕不了解的人民怪罪,而不敢反對這種政策。結果我們可能立一個強制加薪的法律,但加多少卻沒有明白規範,加一元也可算數,讓政客可虛晃一招來騙選票。而這種政策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那些剛漲價或有獨占力的公營和公股事業員工得到不該得的薪資調漲。
加薪換外勞 薪資上漲更難
至於加薪換外勞的所謂「固台方案」(見2015年2月3日《工商時報》A4版)更是離譜,這個說要幫助本國勞工的方案之工具,竟是引進更多和本國勞工搶工作的外勞。經濟學上的市場機制並不複雜,任何產業或勞務若是供不應求就會漲價,若是供過於求就不會漲價甚至可能跌價。我國實質工資倒退回十六年前的直接原因,就是產業外移等因素所造成的人力需求不足。政府不去檢討造成需求不足的根本因素而加以改善,卻不只弄一些沒用的政策來唬人民,還藉機又要弄進更多外勞而讓對本國勞工的需求更低,因而讓市場更缺乏使薪資上升的壓力,實在令人懷疑這個政府可能不只是無能而已。
勞工需求多自然會使工資上升這道理,在我國早有實證。1960至1980年代我國是戒嚴時期,勞工不能示威或罷工,工會只是國民黨控制的組織,勞工根本沒有集體向老板爭取工資的力量。那時政府不只沒有獎勵或強制加薪的政策,不恰當的退休制度甚至還降低了勞工跳槽以尋求高薪的能力,然而因為產業快速發展而使人力供不應求,所以工資仍快速上升,物價上漲和勞工生產力的提高都充分反映在工資上。馬政府應了解這些事實和學理,從勞動供需及產業發展的基本因素去求提升工資的政策(請參閱拙著:〈提高薪資的關鍵因素〉,《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014年7月,pp.8~13),不要再說那些不合學理,而甚至有害的花招。
政府應該尊重專業建議
馬政府弄這麼多錯誤政策的原因之一,是他們不尊重專業或沒有專業。我在馬政府上任不久即觀察指出他們的政策常犯理論的錯誤(見本刊第17期,〈當前政策的七部曲和主旋律〉,2008年7月30日)。後來這類錯誤已多到批評不完。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照學理做事不一定能成功,但違背學理做事一定失敗,這應是馬政府執政失敗的重要原因。使人納悶的是充滿博士的內閣為何會做這麼多違背學理的政策?
以經濟學而言,國民黨馬政府內閣曾有多名院士或知名的經濟學家,但在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去職之後,內閣中都已沒有專業的經濟學家。這樣的變化到底是因為這些經濟學家被看破手腳而撤換,或者是因為馬政府施政不講學理而讓這些人不如歸去,不得而知。但政府即使不再信任原來任用的經濟學家,也該看其他人士特別是批評者的意見和道理,不能不講道理而一味追求表面功夫,忽視基本的因素及實際的效果,或者只看短期利益而忽視長期的影響。以馬政府加薪的政策來看,除了當時給軍公教加薪實有選前買票的目的之外,其他政策都像是只要虛晃一招,表面上有在做事而唬弄人民而已。政策這樣務虛,結果就是忽視真正該做的努力,國家經濟當然難免崩壞。
經濟學和經濟學家的意見並不一定正確,他們甚至也有很多互相矛盾的意見,所以經濟學說對的事不一定對。然而經濟學仍是一個較嚴密推論的社會科學,如果經濟分析認為是錯的事,除非有其他一樣好的道理或證據,否則這事錯的可能性就很高,不能亂做。美國的財經部會首長不一定由經濟學家擔任,各種政策也不是都照著教科書的說法做,但美國總統有一個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是由傑出的經濟學家擔任,其任務之一就是參與重大決策並檢視各項政策是否違背學理。李前總統執政時也有一個由梁國樹教授所領導的經濟顧問小組在做類似的工作(其建議在梁教授過世後,1998年由遠流出版社出版了三冊《梁國樹財經政策建言集》,至今仍有不少值得參考之處)。馬政府會一直出錯,就是缺少這樣的人才和機制,卻又不聽外面的評論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