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於各種角色關係,漸成負擔
一對生活習慣截然不同的姐妹,自小同住一個房間,小小的房間裡擠滿了姐妹倆的爭執、不滿。身為姐姐的酆巧玲,看不慣妹妹的東西總是亂丟,經常為了「為什麼妹妹就是不受教」而生氣;妹妹尊敬姐姐,但不明白「為什麼姐姐總是不滿意」。
冤家路窄,抑或是路窄才成冤家?芝麻蒜皮的事,總讓姐妹倆不愉快。
酆巧玲是家中老大,律己甚嚴,面對傳統價值觀下的生活秩序,接受得快,做起來也得心應手。當她以同樣的價值觀要求妹妹時,卻換來家人一句句對大姐的期待:「妹妹還小」、「就讓一下妹妹嘛」。
酆巧玲的心情被忽略了,又很期待妹妹理解與認同自己的想法,但是不斷地爭執、一再地挫敗,她不知不覺學會了自我保護,和妹妹之間就像井水不犯河水。
及長,酆巧玲是諮商師,也是主管;是妻子,也是媳婦,依然是家中大姐,仍然不時扮演各種角色,迎合與滿足他人。
身為諮商師,背負個案和自己身為助人者的期待,不自覺地成為權威的主導者。身為主管時,是團隊的領導,實現目標與擔負成敗,也是團隊裡的潤滑劑…。
默默地成就老公的人生,是妻子理所當然的本分;孝順長上,是媳婦不可免除的義務;大姐就是應該愛護妹妹、體諒妹妹不比自己懂事…。
角色的形象來自社會主流價值,也來自自己的想像與認知,酆巧玲說:「有時候,其實是『自己認為』別人以為我應該怎麼做才符合標準,給自己很多壓力。」
在內心壓力下,把每一場戲的角色劇本走完。無法卸下壓力,同時也悄悄地覓得自我保護的伎倆:不真心實意地投入,就可以減輕心理疲憊;情感不涉入,便不會受到傷害。
然而,沒有全心溶入,便沒有真誠的互動,也感受不到真實的回應,角色成了一個個硬梆梆的空殼。每到一個場域,將自己塞進不同的殼子裡,過程呆板而彆扭,成了酆巧玲的心理負擔。
原來,別人同樣也在關係中付出、犧牲
酆巧玲年初放了長假,暫時不擔任種種角色。與此同時,卻看見身旁的人承接了自己的角色和事務,無怨地協助和成就自己。
酆巧玲這才恍然察覺,自己雖然一面扮演角色,一面又不甘心受到規訓,但是一直以來有著丈夫和公婆的精神支持,有妹妹的敬畏、讓步和包容。他人的角色扮演並不是沒有靈魂的空殼,而是默默地付出情感。酆巧玲不禁自問,當感受到享有他人的付出時,自己又該懷抱著怎樣的心情?
她認為,要生出源源不絕的力量與人相處,並非只孜孜矻矻地履行角色的義務與責任,僅僅關注自己如何勉力往他人走去,也得讓自己靜下心閉上眼,感受他人正全心全意往自己走來。
由衷生出這份感恩,酆巧玲發現:「人不可能一個人活著。一個人是由許多人的身分、角色所成就的,自己與他人相互成就彼此。」唯有讓自己重新成為一個「人」,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投入情感、打開感受,相信他人沒有惡意,更要相信他人的善意,才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暖流。
當自我保護成了封閉的高牆,讓暖流無法流進來,不可避免的是折磨自己,讓自己在迎合角色與質疑角色之間搖擺。酆巧玲重新思索自己扮演角色的過程,真的只能配合與自我保護嗎?她自問,孝順不好嗎?當個心地柔軟的姐姐或妻子不好嗎?多付出一些情感,自己會少了些什麼?
不是不當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人就代表有「自我意識」,酆巧玲說:「當你不把主流價值當作限制和壓力,它也可以成為一種選擇;納入不同的可能性,重新想像哪些互動方式可以為彼此帶來幸福。」
李昌元
分享
關係重塑,自己先解凍
平常很少思考和家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只想趕緊卸下角色重擔,盡早「獨處」、「休息」。要想喘口氣,就得平靜無波,那麼,無事少往來,是最適合的方法,這是酆巧玲過去的想法。最近,她嘗試改變,試圖引起不一樣的漣漪。
酆巧玲坦承,成年後,與妹妹因為討論照顧父母的方式兜不攏而冷戰。父母過世後,兩方很少聯絡。一次冷戰沒有化解,長久下來,愈覺寒氣難以驅離,酆巧玲遲遲沒有跨出去,一方面希望與妹妹重建連結,一方面又害怕承擔角色,害怕付出與失敗。
平靜無波,其實是關係冷卻,心裡並不好受。酆巧玲明白妹妹是目前離自己最近的親人,不論是血緣、年紀,還是居所的距離。從小在同一個房間長大,她知道妹妹個性活潑、不拘小節,其實對人沒有惡意,該溶化的是自己冰凍的心,她決定嘗試散發暖意。
年初,她和外甥女(妹妹的女兒)頻繁地通電話,關心外甥女,也藉此瞭解妹妹的近況。聊著聊著,酆巧玲不經意地問:「媽媽在旁邊嗎?」很快地,妹妹接起電話,兩人互相問候、聊聊生活瑣事,重新熟悉彼此。
酆巧玲說:「我知道打給外甥女的時候,妹妹常常在旁邊聽著。」善意,是酆巧玲撥出的電話,也是妹妹在話筒旁的聆聽與等待。那個過去不懂事,作風總是讓人看不順眼的妹妹,畢竟沒有可惡之處。長年橫亙兩人之間的不耐與積怨,彷彿霎時都不重要了。情感在對話回應中涓滴匯聚,或許尚未成流,「好像我們之間的冰山都已經溶化…,感覺到自己真的有個妹妹,妹妹也覺得有姐姐了。」酆巧玲說。
酆巧玲原以為不涉入情感,就能獲得喘息的空間,卻也封閉了與家人認識與磨合的機會,阻絕了情感流動。這一次,她發現,關心家人(妹妹)可以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狀態不必然是無奈地服從倫理、迎合社會角色的期待。
鬆綁了內心對於角色的壓力與懼怕,人生舞臺上各種因角色而生的互動,可以是發自內心的付出,一份油然而生的關懷。願意給出一份真實的暖意,暖了他人,也暖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