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台灣年輕人呼朋引伴約「唱歌」,不會是上KTV,而是抱著一把吉他,一群人圍坐樹下,自彈自唱。
喜歡音樂的年輕人,唱的一般都是西洋流行歌。有民歌教父之稱的楊弦,當時跟一群朋友喜歡往台北市中山北路的哥倫比亞大使館附設咖啡廳跑。楊弦曾這麼回憶:「老是唱外國歌也沒什麼意思,吉他彈呀彈,想多下點工夫,做點自己的東西。」
於是楊弦引用詩人余光中的詩,寫下自己的第一首歌〈鄉愁四韻〉,由另一位駐唱夥伴胡德夫和他一起用鋼琴、吉他伴奏配唱。一九七四年六月,以胡德夫為首的一群年輕人,在國際學舍辦了一場小型演唱會,〈鄉愁四韻〉是其中唯一一首創作曲,楊弦還特地邀請余光中到場,現場反應不俗。
一九七五年六月六日,楊弦再接再厲,在中山堂舉辦了一場創作歌謠演唱會。上半場還是以英文歌曲為主,下半場就全部以余光中的詩作為主軸。
分享
知名廣播節目主持人陶曉清在聽完演唱會後,向楊弦要了現場錄音,挑了三首在節目中播出。
陶曉清說:「那時要是在節目播放中文歌曲,聽眾都會很反彈,但沒想到,那次播出之後,反應熱烈,隔天就收到許多來信,有的人希望多聽到這樣的歌,有的人說自己也寫了一些歌。」
後來,陶曉清就此將節目重心移向播放中文創作歌曲,鼓勵聽眾投稿。投遞來的有詞、有曲,也有人毛遂自薦獻出歌聲,陶曉清穿針引線,將這些「素人」的才華配對,一一錄製,然後在節目播放。一時間,「民歌」蔚為風潮。
於是,利用廣播大力推廣「民歌」的陶曉清,成了「民歌之母」。
轉變 唱自己的歌 李雙澤拎可樂踢館,我們的歌在哪?
有一天,淡江大學文理學院舉辦「西洋民謠演唱會」,原定上台演唱的胡德夫因醉酒不小心摔斷一顆牙,唱歌會漏風,於是他請了一位「哥倫比亞幫」的好朋友李雙澤支援代打。
李雙澤答應了,但他當天的表演徹底走鐘。根據在台下的胡德夫與受邀主持的陶曉清回憶,李雙澤拎著一瓶可口可樂上台,質問前一名「唱洋歌」的同學:「你一個中國人唱洋歌,什麼感覺?」在場所有人都對這名闖來鬧場的胖子反感。
李雙澤淡江事件,點燃民歌論戰
但李雙澤繼續在台上發表議論,他父親是菲律賓華僑,他不只有一本中華民國護照,所以他曾到過美國和西班牙浪遊、畫畫。他語重心長地問:「我走遍世界,各地年輕人都在喝可口可樂、唱洋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
台下噓聲四起,李雙澤繼續發言,表示在還沒寫出足夠好的「自己的歌」之前,應該不斷把前人的好歌傳唱下去。說完,他開始唱歌。
第一首,〈國父紀念歌〉,唱得很熱血,但歌聲很難聽,台下噓聲不斷;第二首,台語老歌〈補破網〉,台下同學還是不喜歡;李雙澤生氣了:「你們就要聽洋歌吧?洋歌也有好的!」於是他繼續唱了六○年代美國民權運動主題曲〈Blowing in the wind〉。
三首歌之後,噓聲未止,李雙澤惱羞成怒下台。陶曉清回憶,當天的李雙澤,的確像個基本教義派的混蛋。但整件事後來卻成為傳奇,還有人傳說,李雙澤是砸碎可樂瓶後才憤而開唱。隔天,這件事在藝文界傳了開來,點燃「何謂自己的歌」的民歌論戰。
知名樂評作家馬世芳這麼評論:「李雙澤的歌聲刻意遠離楊弦那種帶著學生味的文藝腔路線,追求另一種粗獷、不修邊幅的生命力。」
1977年9月,李雙澤在淡水跳海救人,自己竟意外溺死,年僅28歲,他甚至來不及錄下親自演唱的〈美麗島〉。
殊不知,「美麗島」在二年後成為一本黨外雜誌的名字, 還爆發了「美麗島事件」,這首歌竟為台灣最重大的政治反抗事件提供了標題,但李雙澤已無緣看到。他只留下九首原創歌曲,〈美麗島〉卻因為政治因素,無端被禁唱了幾年。
本土唱片公司成立
1980年後,滾石唱片與飛碟唱片兩家後來獨領風騷的本土唱片公司相繼成立,一名從民歌時期參加金韻獎而走上音樂之路的「小弟」,進入了滾石唱片,期許自己能成為像李壽全一樣的專業製作人。
這位「小弟」,就是如今已熬成歌壇「大哥」的李宗盛。從那個時代以降,有尊嚴的創作者,都以原創精神為原則,那是李雙澤或一整個時代所確立,「唱自己的歌」的精神。
「民歌」雖已逝,下一輩的歌者、創作人必然接力繼承,世界終將屬於年輕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