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姜洋一句「台滬通」的口水利多下,外資在四月二十日當周瘋狂買進台股,單單一周就敲進了七八三億元,二十四日更創下歷史上第二大的買超金額四六五億元。面對萬點近在咫尺,投資人的操作策略其實很簡單:跟著大咖(外資)走。
到目前為止,這波台股從九千五百多點急漲,外資仍是最大贏家,本土法人在進出上比較瞻前顧後,投信今年以來累計賣超快二百億元,這和散戶持續贖回基金有關;自營商只有零碎小買,直到指數逼近萬點,動作才比較積極,符合一貫追高殺低的方式。
分享
事實上,國內券商近期出具的研究報告,多半對第二季台股偏向保守,甚至針對台滬通的消息直接下了標題「高興幾天就好」,理由不外乎兩岸證券互相投資涉及政治的敏感性,短期間內實現的機率並不高,買超金額自然保守;不過對外資而言,想像空間大,「先買先贏」成為共識。
根據一位國內前三大券商的資深外資交易員接觸經驗,他分析,這幾年台股成交量持續低迷,不少外資將操盤重心移至香港,而四月初港股在中國國務院開放公募基金投資後,曾一天出現大漲一千六百多點的盛況,成交量還逼近港幣三千億元;在那種氣氛的感染下,台滬通從姜洋口中說出,資金很快像潮水般湧入,新台幣因此一路升值突破三十一元關卡。
金融股
不易連續飆漲 操作須有耐心
另外,在美國確立升息前,全球資金仍然過剩,隨著主要國家股市如韓國、日本、香港、那斯達克創新高後,台股漲幅相對落後;加上目前上市公司整體本益比僅十四倍,遠低於二○○○年網路泡沫的三十一倍,投資價值並沒有太貴,若說外資因台滬通消息面而非理性買股,也非全然如此。
仔細拆解這波外資布局的方向,可分成三大部分,一是金融股,也是四月二十三日帶領大盤從季線旱地拔蔥而起的要角,當日市值高達六千億元的富邦金(二八八一)還攻上漲停板,國泰金(二八八二)、兆豐金(二八八六)、中信金(二八九二)在熱錢推升下,同樣創下波段新高。
另外,台滬通的想像效應,也讓證券股久旱逢甘霖,龍頭券商開發金(二八八三)和元大金(二八八五),均成為外資買超的重心,其中對元大金才一周就狂掃了二十五萬張,單日成交量二十七萬張,也是二○○八年一月以來最高。
至於本土資金,則著墨在中小型券商,包括統一證(二八五五)、元富證(二八五六)、群益證(六○○五)等,股價創一年多來新高。即使不考慮台滬通何時實現,台股現在上市櫃成交量一口氣跳升至二千億元水準,券商四月的業績預料將傳出佳音,回檔仍可伺機搶短。
從類股指數來看,金融雖然帶量突破一千二百點,但尚未攻克○八年的高點一二四七點,漲勢落後大盤;但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具有「補漲的空間」,這也是外資四月以來,積極買進金融股的原因之一。
而本土券商也認為,整體金控第一季獲利較去年成長二七%,尤其是富邦金和國泰金,年成長率更高達四七%和四五%,因此未來這兩檔仍是類股觀察的重要指標。
不過金融股的走勢一向和電子股不同,投資人在操作思惟上要有所改變。金融股家數不多,多半齊漲齊跌,且「走一步休息三步」,不易像電子股出現連續性飆漲,必須多點耐心。
一般來說,金融股成交比重在一○%以下是安全的介入點,二○%以上、甚至三○%則短線可能過熱。以周線圖來看,從一一年至今,雖然金融業獲利逐年增加,線形呈多頭排列,但只要金融股成交量劇增,就容易形成短頂,倘若因金融股突然轉強而去追高,容易陷入短期套牢,目前大盤仍是電子主打、金融助攻的節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