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腳前跨,雙手緩慢推移,鬆柔中帶著力道,台北市公館國小一群八、九歲孩子正凝神專注跟著教練李佩懿打太極拳,很難想像數月前他們還是不敢運動的氣喘兒,如今卻愈動愈好。
台大醫院研究發現他們肺部發炎情況改善,支氣管放鬆、吐氣流速增加,氣喘控制得很好。
太極拳在中國已有千年歷史,常被視為公園裡的老人活動,近來卻躍上國際,成為科學化醫療處方,除了被證實能預防兒童氣喘,還能防止跌倒、改善疼痛、關節炎及巴金森氏症步態不穩等,輔助治療效果不錯,有些歐美醫院已把太極拳當成正式復健項目。
比如美國加州醫院為巴金森氏症患者舉辦太極拳課程;澳洲皇家布里斯本醫院則把太極拳納入疼痛控制課程,緩解慢性疼痛。
台灣也有一群熱心的神經科醫師如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汪漢澄等,設計簡易太極拳,親自帶著動作障礙甚至舉步維艱的巴金森氏症病友一起站或坐著舞動手腳,「巴金森氏病人持續有恆地練習太極拳,可以享受更佳的生活品質,」他說。
以西方醫學檢視太極拳
眾多太極拳研究中,以兩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最受注目並廣為醫界採用。一是美國塔夫次醫學中心的肌纖維疼痛症研究,免疫風濕學教授王琛琛將66名肌纖維疼痛症受試者分成練習簡易十招太極拳和健身兩組,結果發現,太極拳組12週後疼痛、疲勞、焦慮減少,日常生活能力增加,且睡眠品質變好,近八成的人確實感到疼痛紓緩,而健身組僅39%的人覺得症狀好轉。
另一篇則是美國奧勒岡大學的研究,將195名巴金森氏症病患分成三組,一組練簡單六式太極拳,一組做肌力訓練、一組做柔軟度訓練,結果發現,練太極動作的人在方向控制和動作協調上效果最好。
計劃主持人李福忠教授最近受邀來台演講,他認為太極精髓在於中心穩固不動、利用關節力量挪移身體,對於肌肉緊張的巴金森氏症病人有緩解效果,而且連動作、呼吸、心念也必須專注,訓練手眼協調能力,所以能改善巴金森氏症步態不穩的副作用。
一年多前開始帶領巴金森氏症病人練太極拳,汪漢澄也認為太極拳是一種合乎科學原理並且確實掌握身體力學、有效的運動方式,「練習一次有一次的效果,練習一年有一年的效果,」練太極拳完全無法偷快。
此外,太極拳還能提升心肺功能和肌力,對心血管疾病的人大有幫助。
美國哈佛大學訓練心臟衰竭患者打太極,經過12週訓練後,患者的運動能力、生活及睡眠品質大大提升。
台大復健科20年前就曾做過太極拳與心肺功能的研究,並登上《美國老人醫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負責多項研究計劃的台大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藍青提到,研究發現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病人練習太極拳一年後,最大攝氧量增加10.3%,表示心肺和運動能力增加。
「太極拳是中等強度運動,不受場地限制、容易持續練習,是心血管疾病很好的復健運動,」藍青歸結說。
太極拳也能緩解關節炎的慢性疼痛。美國塔夫次大學針對40位嚴重膝關節炎患者,進行太極拳和伸展運動練習,結果發現太極拳疼痛減輕及身體功能改善多,效果甚至能維持到一年左右。
分享
太極拳,All in one的全方位運動
太極拳為什麼有效?跟其他運動方式有何不同?
「太極拳是All in one,」研究推廣太極拳多年,台大醫學院麻醉科教授孫維仁以運動醫學分析,太極拳結合了心肺耐力、肌肉鍛鍊、累進時間和強度,是少見的全方位運動,而且無年齡限制,「到90歲都可練。」
進一步分析太極拳動作,主要在下盤核心肌群的穩定,半蹲姿練習可訓練小腿、大腿和腳掌肌肉;單腳站立、重心轉移等能改善平衡能力,「老年人可因此減少一半以上的跌倒機會,」藍青解釋,太極拳的平衡鍛鍊可運用在協助腦中風和巴金森氏症患者改善平衡。
以腦科學來看,太極拳把動作變慢,細膩拆解了運動的軌跡,也因此每個動作要心念集中,讓大腦重新思考組合動作協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