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只有七%,現在房地產還是比較低迷,製造業也不景氣,許多行業仍有產能過剩問題,不過基礎建設的投資增速正在加快,意味著政府部門投入更多基礎建設,以彌補私人部門的衰退。
成長放緩 短期難見明顯轉機
在民間消費方面,表現相對平穩。出口方面,第一季中國出口的年成長率僅約四.六%,比去年第四季的八.五%遜色,但韓國、台灣甚至出現負成長,顯示這不僅是中國本身的問題,而是由於全球需求不強導致。
概括而言,中國經濟第一季成長放緩,主要來自私人部門投資和總出口的衰退,而且接下來的經濟增長,還會受到這兩個因素影響,短期內很難看到明顯轉機。
儘管如此,三月分社會消費品零售年增率一○.二%,成長相對穩健,印證了「Made in China」轉變為「Made for China」的趨勢。從「Made for China」出發,為數眾多的消費領域內,有五個產業最值得關注。
分享
首先是中國旅遊休閒產業。今年以來,許多新聞都在關注中國遊客到全球觀光的動態。陸客的習慣,是將購物和旅行結合在一起。舉例來說,到美國旅遊的陸客,人均消費達到三千美元,金額遠高於其他國家觀光客的不到二千美元。據統計,去年中國約有一億人次出國觀光,境內旅遊人數更可觀,達到三十六億人次,這相當於去年每個中國人都在國內遊玩三次。由於這股趨勢方興未艾,未來仍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是文化娛樂業。二○一三年,中國電影票房總值是三十六億美元,到了去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四十八億美元,成長超過三○%,也遠遠超過日本的十六億美元。十年前,中國電影票房僅僅只有二.五億美元而已。對比美國,去年全國電影票房是一○三億美元,中國民眾消費習慣成型之後,未來電影市場的規模將更加可觀。
此外,體育產業得到政策扶持,更加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去年九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召開會議,指示要鬆綁體育業的管制;中共中央政治局最近也針對發展足球事業,有了專門指示,所以很多地方政府都在積極準備,大力投入體育事業。
在已開發國家,體育事業向來是非常蓬勃的一門生意,各種重要比賽,從門票、廣告、周邊商品到轉播權,都蘊含巨大的商機;中國民眾對球類運動也很關注,只不過以往管制比較嚴格,一旦規定放寬,發展也很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