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很保守。」
「 美國人最大方。」
「中國人不愛在公開場合發表意見。」
以上這些敘述,你覺得是真實情況,還是錯誤的刻板印象?
答案是一半一半。說起文化差異,許多人覺得是對不同國家的偏見,但是艾琳梅爾(Erin Meyer)有不同看法。身為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全球虛擬團隊人力計畫」與「國際企業管理技巧計畫」的主持人,她認為,文化背景是影響一個人觀念和行為的重要因素,如果忽略文化對個人觀念與行為的影響,反而容易在共事出現問題時,落於個人錯誤論的謬誤。
想像一下:如果全世界約好一起吃早餐,會是怎樣的畫面?
德國人頻頻看手錶;印度人姍姍來遲;韓國人招呼親友大票人馬出席;法國人對餐點挑剔;英國人則在一旁翻了個白眼,用鼻子輕哼冷笑……。
你會發現,這頓飯豐盛的不只有桌上餐點,圍繞在餐桌旁的民族風情,更耐人尋味。
不過,當不同文化的人們試圖彼此溝通,事情可能不會如此有趣,一不小心,你就可能變成踩到「地雷」的「白目」。文化價值的差異,讓不同民族有各自習慣的溝通模式;即使心懷善意,地雷危機仍在。
分享
聾子杜拉克:不懂美式「批評三明治」吃法
法國人一定是敏感纖細的迂迴大師?美國人就得是直來直往的爽朗大叔?先聽聽「聾子杜拉克」的故事。
來自法國的杜拉克,好不容易爭取到美國外派,卻聽不懂美式批評。美國人雖率直,但上對下批評卻是典型「美式批評三明治」語法,習慣把負面的話夾在正面鼓勵訊息中。杜拉克聽不出上司的弦外之音,還以為自己表現優異,新工作一切順利。
中國人在會議上不發一語,不見得是拘謹害羞,其實是正等待台上的夥伴指定自己發言。
中國的古老智慧告訴孩子:「兩隻眼、兩隻耳、一張嘴,你應該照著比例使用它們。」多看、多聽,看準時機才開口,對急著等答案的美國同事,可能一頭霧水,造成不接話的誤會。
與日本人溝通,上述情境美國同事就是標準的「KY」。KY(Kuuki Yomenai) 是「無法閱讀空氣的人」。他們不善察言觀色、不會觀察周遭氣氛,缺乏解讀弦外之音的能力,簡單來講就是我們說的「白目」。
組織溝通:你是桃子還是椰子?
全世界有超過2 億人口在異鄉工作或生活,跨國文化溝通已經成為國際人才必備的能力。當工作出了問題,作為主管,你應該讓同仁自行摸索找出方向,還是明確給予指令答案?而身為員工,你又應該把老闆當成交心的朋友,還是權威的老大哥?
答案大異其趣。據統計( 表2),55%的義大利人希望老闆能立即提供自己工作所需的答案,但只有7%的瑞典人認為老闆應該給予明確指令;此外,中國員工普遍認為上司應該表現出權威與明確階級,而且習慣以迂迴婉轉的方式面對老闆或客戶;完全相反的則是荷蘭人─他們永遠不在乎誰是老大。
跨文化溝通還有個典型困境—當桃子遇到椰子。
桃子文化的人們,好比美國人、巴西人,總是看來爽朗大方,傾向對陌生人展現友好、開放的態度,但是經過互動,卻可能碰觸到堅硬的果核而吃了一鼻子灰。
相反地,來自椰子文化如俄國、德國、波蘭等地的人們,初識時不習慣表現得熱絡、親密,但是相處久了便能碰觸到硬殼底下的柔軟果肉,發現他們友善的一面,並且建立起長久的關係。
椰子文化民族常認為桃子文化虛偽、矯情,相反地,桃子文化也無法理解椰子文化者為何無法就事論事、公私分明;職場衝突與誤解往往便由此產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