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近一世紀的光陰,台北市新富市場從當時最先進的公共空間轉變為市定古蹟。裡面所沈澱的記憶,等待老年人們講述,也渴望年輕人們傾聽、繼而傳承。
於2006年公告為市定古蹟,2014年忠泰建設取得9年營運權,並由旗下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活化,作為繼「城中藝術街區」、「中山創意基地」後,將城市閒置空間轉變為創意基地的「都市果核計畫」第三站;在修建工程啟動之前,他受邀於原址籌備一場重現市場文化的展覽,遂與其新媒體研究室團隊花費半年時間深入在地,逐一拜訪老店家,並意外挖掘出許多如電影般的生命故事。
《新富八十好歲食—老市場的記憶與新生》展場照。站在畫面中右方的,是默默看著自己受訪影像的呂娥阿嬤。
分享
靠意志走過艱苦日子
「妳聲音沙啞,唱歌一定很好聽,何不唱首代表妳在市場生活的歌?」憶起曾對其中一位作手工花枝魚丸的受訪者鄭曾艷鳳阿嬤開玩笑,結果對方開口唱的竟是台語歌〈你就忍耐〉,道盡市場工作的辛酸。
天還沒亮,就爬起來準備當天所需的備料,檢查工具就定位,然後一路工作到下午三、四點,日日反覆。逢年過節,家家戶戶正享受假期,趕著採買年貨,他們更忙碌。數不到大鈔,每次只進帳幾個銅板,因太悶熱而總是汗如雨下,一輩子就像汗一樣這麼流掉了。
這是新富市場早年的景象,也是所有傳統市場的縮影。新富市場是台北市第一座現代化市場,建自1930年代,於1950年代成為萬華地區最繁華的核心。後來隨臨近的環南市場等興盛導致重心外移,便逐漸沒落。曾奮力吆喝的人們如今年華老去,髮色雜白,唯獨心還繫在這塊土地上。
錄像裝置《味噌醃魚的滋味—周蔡玉秀》,陳永賢。家傳的味噌醃魚目前已交由第三代主掌,生意依舊興隆。
分享
「傳統市場表面上形形色色,各種人都有,裡頭卻有一種生命的流動體。因為每個人都有一部生命史,看起來只是叫賣,內在卻有很深刻的印記。」策展人陳永賢說。此地現今還能受訪的店家主人都是女性,當年與先生赤手打拼,後來另一半不在了,剩她們一人獨自撐起家業,甚至傳給第二、三代,貫串漫長年歲的正是婦女特有的韌性。正如專職製冰業的簡愛嬌阿嬤,25歲時接下婆婆的棒子,從前沒有冷氣,攤販保鮮食物或吃冰消暑都靠她。傳自日本的製冰設備需接一條管子,透過馬達打氣去除裡頭的氣泡,過程費力。但直到今天,雖已不再用老設備,切冰、碎冰或挑起厚重一大塊,她都還能自己來,不仰賴他人。專門販售味噌醃魚的周蔡玉秀阿嬤,當年從高雄嫁來台北便協助夫家事業,過往周邊諸多酒家,下酒菜都選生魚片或醃魚,她從公公身上學到製味噌醃魚的技術,專作零售批發,並且堅持身穿日本女僕裝,以敬業的心態辛苦經營二十餘年,始終力求樂觀,甚至協同丈夫擔任第一任市場自治會會長,替公眾事務貢獻心力。
昨日市場,今日展場
在台北市市場處完成古蹟修復後,新富市場變得潔白而空曠。U字型建築中間刻意留出的天井,依舊幫助通風,只不過吹不到從前奮鬥的人們,倒為參觀民眾添上一絲涼意。
陳永賢以錄像裝置呈現訪談內容,攝下現存攤販的影像,更邀請一群18歲的舞蹈班學生,以舞姿「拜訪」80歲的新富市場,希望傳遞出市場的常民美學。除此之外,當若科技藝術(IF Plus TechnologyArt)帶來〈尋味〉互動裝置,潘羽祐汲取市場元素創作戶外彩繪地景,archicake則以活潑設計貫穿展場的視覺意象。四歲起就住在這裡、見證新富市場建成的呂娥阿嬤,從小看阿公賣皮蛋和蝦皮,如今則望著年輕父母們帶孩子來參加展覽的周邊活動。她穿戴整齊,靜靜立於一旁凝視。兒時躲空襲警報的日子已離得好遙遠。
陳永賢與其新媒體研究室團隊於新富市場中央天井合影。
分享
等待新世代的到來
走過市場歲月,這塊地將來會蛻變成什麼模樣,還未能知曉。展場一隅,由日本建築師長谷川豪設計的未來建築模型,於原本的天台再加上一層天頂,希望創造二樓的室內空間,並預計將此地轉型為能讓社區居民高度參與的複合式場域,同時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流。
陳永賢說,傳統市場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門。它讓千百人進出,也因而獲得運轉的能量。這項規則之後也不會改變。走向下一個八十年,新富市場需要的是更多人的參與,把這塊土地上的生活記憶一直傳承下去。
錄像裝置《手工花枝魚丸─鄭曾艷鳳》,陳永賢。活潑開朗的曾阿嬤,因叫賣而聲音沙啞,卻依舊喜歡唱歌。
分享
錄像裝置《市場口風景》,陳永賢。靈感得自李石樵描繪永樂町市場的油畫〈市場口〉;陳永賢邀請遷移至旁邊街道的店家手持自己販售的商品拍照,真實地反映當地生活的面貌。
分享
INFO
《新富八十好歲食─老市場的記憶與新生》
Add/市定古蹟新富市場(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
Date/即日起~0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