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手製咖啡豆,就連桌椅、吧台、烘焙機‥‥…都是鄭道堯夫婦親自木工、焊工做出來的。
他們用一輩子的心情換得20年來連戀不去的老客人。
推開「黑豆坊咖啡」的木門,令人陶醉的咖啡香率先撲來迎接客人,各式各樣的咖啡器材、30多種產區的咖啡豆、還有牆上掛著多幅與咖啡相關的畫作,再再吸引著咖啡迷的目光。
這裡沒有設計師裝潢,卻展現了濃厚的人文氣息。1988年開店至今,鄭道堯及廖月真夫婦攜手打造了他們理想中的咖啡天地,蘊藏專業咖啡及真實情感。
想看花俏的咖啡秀、熱情燦爛的笑容,很抱歉,這裡沒有。這裡有的是經過近20年時間淬煉的好咖啡,以及真實而不做作的待客之道。
親手打造的咖啡天地
在咖啡館競爭激烈的台北市,黑豆咖啡能夠獲得咖啡迷的青睞生存至今,靠的就是「為每一個客人煮一杯好咖啡」的堅持。
20年前,原本在餐飲器材進口公司工作的鄭道堯想要創業,在現在士林夜市附近的文林路,租了八坪大的店面,立起「黑豆咖啡」的招牌(小黑豆),專營咖啡器材的買賣兼賣咖啡。1991年,因傳言捷運施工路線會經過小黑豆,房子得拆,所以在中山北路五段開了第二家黑豆咖啡(大黑豆)。後來改名「黑豆坊咖啡」,但不僅老客人,連老闆都還是習慣說自己是「黑豆咖啡」。
為了節省裝潢成本,黑豆咖啡夫妻決定自己來。從大門、展示架、桌椅、吧台、地板、天花板……整間店都是他們親自設計、親手做,甚至純手工打造結構複雜的咖啡烘焙機。
「自己動手做咖啡烘焙機」,真是一個狂人的舉動,但黑豆咖啡是被情勢所逼。
剛開始前九年,黑豆咖啡跟大部份的咖啡館一樣,不是自己烘焙咖啡豆,而是向批發商買現成的。但隨著他們對咖啡品質的要求愈來愈高,發現大量烘焙的咖啡豆「不僅品質不穩定,連最基本產區該有的味道都很難做到,」鄭道堯試了好幾家烘焙商之後決定自己烘焙。
只是想要一杯好咖啡
在十幾年前,一台咖啡烘焙機要價四、五十萬台幣,他們買不起。而且烘焙技術採師徒制,「沒在師傅身邊做幾年苦力,別想碰他的烘焙機,」鄭道堯回想當時台灣的咖啡生態。
於是他下定決心自己做一台、自己研究烘焙技術。「去賣鐵板的地方切鋼材、去賣鋼管的地方切鋼管、找車床間車滾筒……最後還向朋友要了一台退役的電焊機自己焊,」鄭道堯在他的網路部落格裡,詳述了這一段過程。這10年來,他一共打造了5台烘焙機,其中一台就擺在黑豆咖啡店裡,如果你在晚上造訪,就有機會親眼目睹它的live show(現場表演)。
至於自學的烘焙技術,「我花了整整10年的時間,才認為自己烘得還可以,」鄭道堯謙虛地說,「所謂的『可以』還只是入門的階段,好比是『經見廟堂之美,只能一窺堂奧』。」
熟客是維持熱情的燃料
在黑豆喝咖啡,很安心,因為每一杯都出自老闆或老闆娘之手,他們對咖啡的要求比客人還挑剔,20年來培養了不少忠實的老客人。
鄭道堯估計現有的客群中,約有三成是從最早期的「小黑豆」一路陪伴他們至今,還有不少客人是「從小喝到大」。他在部落格裡記載:我有很多客人從高中、大學或剛出社會就來我的店裡,約會、看書、聊天、說心事,然後當兵、退伍、找工作、上班、結婚、生子……,這當中有人幾乎天天來,有人一個月來三、四次,有人忽然不見了隔好幾年又出現。
有個嫁到德國的女生,10年後回到台灣探親發現黑豆還在,高興地說:「我最想念你的咖啡了。」
有個客人說他來店裡已經超過10年了,但他今年才26歲,算一算他國中畢業就來了。
有個男生他媽媽不准他騎機車,不准他去網咖,不准他在外面逗留,只准他來我的店裡看書、寫報告、約會,從大一開始到現在已經就讀博士班了。
與客人互動的樂趣,就是支持黑豆追求好咖啡的動力。廖月真感性地形容跟這些熟客的感覺,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樣,「每天開門就會有像兄弟姐妹一樣的客人來拜訪,」有人叫她「阿真」,也有人叫她「真姐」,他們夫妻間反而常以「廖小姐」和「鄭先生」互稱。
「我是用一輩子的心情來烘咖啡、煮咖啡、賣咖啡,希望我的客人一輩子都喝得到我的咖啡,」鄭道堯期許能夠創造百年老店的傳奇。
名片說故事
黑豆坊咖啡的名片,是結合了熟客熱情及主人家才華的代表。
名片上桶裝藍山咖啡的圖畫,和店裡所展示的咖啡相關畫作,都是出自黑豆的老客人、畫家吳俊緯之手。
而名片下方已經申請註冊的「黑豆坊咖啡」字體,則是學美術的老闆娘廖月真的真跡。
黑豆坊咖啡
Yahoo!奇摩部落格:《咖啡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