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生技股逢「7」必漲,今年能有相同的期待嗎?去年七月因「基亞事件」引爆的生技本夢比泡沫化,一年來類股總市值蒸發4511億元;時至今日,生技族群有了什麼轉變?該逢低留意了嗎?
按照「物極必反」的解釋─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那麼股價已經腰斬的生技股,是否也能適用這個「逆境達到極點後,就會向順境轉化」的定論?從全球經濟發展局勢來看,除了升息的議題,目前看來沒有疑慮;生技股的指標市場美國NBI生技指數再創歷史新高;整個生技產業的發展趨勢正向,而台灣做了更深的本益比及本夢比的調整。就股市操作而言,跌深必有反彈契機,只是,這個契機在哪裡?又在何時?
總市值少掉近一半
時間拉回五年前,當時政策積極推展台灣下一個兆元產業─生技醫療,不管工商學研界,通通站出來提倡台灣生醫產業發展大計,陸續推出台灣生技基金、台灣生技育成中心,甚至立法通過放寬醫材等級分類,讓台灣生技產業開始吸引投資人的目光,輔以國際間的生技展覽訊息大篇幅占領媒體版面,由於時間點幾乎都集中在下半年,因此過去五年七月變成類股的股價多頭轉折點。
分享
去年七月,台灣生技指數來到最高峰,創下二四五.四四點歷史高點,在此之前,日成交值幾乎維持在百億元之譜,占總成交比重維持在三成上下,熱度不輸科技股起飛時的人氣;然而當時新藥指標股基亞的肝癌新藥PI-88三期臨床期中分析不如預期訊息發布那一刻起,就將生技類股推向斷崖深淵!時至今日,生技股的總市值從最高峰的九三○七.一億元,幾近腰斬的剩下五七○三.五億元,如果扣除高峰之後才掛牌的五檔生技股(含浩鼎),還要再扣除九○七.三億元,整整一年,生技類股總市值少掉了四五一一億元,減幅高達四八.四七%。成交占比更從當初最高的三七%降至目前六%左右,人氣潰散程度可見一斑。
所幸去年底另一檔新藥指標浩鼎通過上櫃審議,準IPO題材讓生技族群一度有春燕來了的FU,殊不知,掛牌前的法說會宣布乳癌新藥OBI-822的三期臨床試驗解盲時間點將因復發人數不足而延後,對於沒有深入了解新藥臨床過程、及解盲統計學的投資人來說,以為又碰到另一檔基亞;讓生技指數上演了第二階段的破底走勢。
新藥盯緊浩鼎解盲進度
今年六月九日,生技指數跌至最低點一四五.九一點,回到兩年前的大多頭起漲區,而時序即將進入七月二十三~二十六日的「台灣生物科技大展」,雖未見類股有群起反攻的企圖,不過,生技股在經過基亞事件之後的危機意識、風險控管能力升高,知道需要遠離還在本夢比階段的新藥股,選擇仍有業績、基本面成長、產業具競爭力的生技次產業族群。
就技術線型來看,幾乎八成以上的生技股都呈現破底走勢,尤其是新藥股,過去筆者曾多次在《先探週刊》的〈產業脈動〉單元提及,生技新藥的未來發展方向,將會朝兩個模式前進,一個就是浩鼎的純新藥研發一條龍模式(這需要專業的、國際性的研發團隊與銷售通路),需要相當龐大的資金奧援,當然若是成功,這個新藥的價值將會是投入資金的數十倍甚至數百倍;另一個就是智擎的授權模式,將公司研發的新藥得以進入臨床階段時(也就是占龐大資金需求最大的階段)授權出去,如果成功,則授權合約的階段里程金、加上成功上市後的分潤,也是另一相對穩定的業績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