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離開健身房的凱瑟飢腸轆轆,他檢查冰箱,看見裏面有芝麻菜、鳳梨果醬和綠葡萄,最後拿出一塊當天早上才烤的圓麵包。
這不是他家的冰箱,而是位於大馬路上的公共冰箱。他吃下的麵包本來可能直接被丟到垃圾桶,卻因為「公共冰箱」活動而沒有白白浪費掉。
近年愈來愈多德國人關心食物浪費的議題,為避免太多可食用的食物淪落到進垃圾堆的命運,民間組織自發推廣幾項創意措施,譬如上述的公共冰箱。
全德約有一百個類似的食物分享站,其中一半設有冰箱,其餘的只有放置食物的層架。運作方法非常簡單,只要你有多餘的食品,都可以拿出來與陌生人分享。
食物分享站的發起人瓦倫丁表示,很多人要出門度假前才驚覺家裏的冰箱囤放太多食物,也有人舉辦聚會後發現剩下太多食物。
瓦倫丁曾在垃圾場見到堆積如山的食物,憤而拍了紀錄片《你在浪費食物嗎?》,片子除了呈現被浪費的蔬果的影像,更指出消費市場的荒謬現實:太大、太小、形狀太奇怪的馬鈴薯無法放到超市的架上,只能任由它們在田裏爛掉。這部紀錄片觸動德國人,引發民間減少食物浪費的運動。
二○一四年,柏林新開了一間小餐館,從一個創新的角度處理食物問題:他們直接與農夫合作,供應超市拒賣的「醜」蔬果所做成的美食。
後來瓦倫丁又設立網站,鼓勵民眾分享多餘的食物。為了安全,他與團隊訂下幾條基本規定,比方有賞味期限的食品不能分享,調理過的食物沒問題,但放在太陽底下一天的沙拉不能拿出來。最基本的原則是,你應該分享你自己願意吃的食物。
根據德國食品相關法律,個人之間分享食物是合法的,但「公共冰箱」或「食物分享站」則遊走於法律邊緣。柏林目前有十二個分享站,其中一個曾遭官方強制關閉,因為現場無人監督及記錄食物來源,這一點違反了法規。瓦倫丁表示,還未有人抱怨吃到不潔的食物。
另一個德國網站則召集民眾節省食物,他們直接與有機超市和麵包店合作,在次級商品(如稍微枯萎的蘿蔔、碰傷的葡萄柚或過熟的酪梨)被扔到垃圾桶前,「惜食人」將尚可食用的食物撿回來。
目前在德國、奧地利和瑞士三國估計有九千名「惜食人」,要取得「惜食人」資格,必須先通過小考,其中「準時」是最為重要的條件,以免給店家留下隨便的負面印象。
二十六歲的惜食人萊洛,一周至少前往住家附近的有機商店一趟,拿回店家預備丟棄的食物後,她會將自己吃不了的東西留在附近的食物分享站,或分給在地鐵乞討的陌生民眾。萊洛表示,她不過是花點時間走去商店,以自己的力量做了環保,也給他人帶來了滿足與快樂。
兩位女子帶多餘的食物到食物分享站 (照片/紐約時報提供)
分享至於店家方面,四十七歲的喬治是門市達千家之多的連鎖有機超市負責人,他非常願意與惜食人合作,減少自家超市的浪費。他認為這是尊重人與地球的正確態度。
根據組織的統計,惜食人在二○一三年減少了大約一千噸的食物浪費。
瓦倫丁表示,與全德國的食物浪費數字相比較,一千噸其實不多。他更強調,食物分享及食物回收絕非解決食物浪費的方法,改變大眾的思想與行為才是治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