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多月的懷孕時間,大家說會感受無比的幸福,但是怎麼都沒人告訴我,其實也很可怕呢!」45歲的新手媽媽劉若英6月底產後首度公開露面,道盡她即將成為母親前的矛盾心情。
她出席新書《我敢在你懷裡孤獨》座談會,依舊氣質清新如少女。原本個性自由的她,生完孩子肯定不能再這麼自在了,雖然她知道這是一個心甘情願的否定句,但她會習慣新的生活方式嗎?懷孕時跟先生一起準備嬰兒房,她得空出原本的衣物間,雖說她認為身為人母是該奉獻一切,但是看著自己的原有空間一點一點被壓縮時,心裡難免有點傷感。
渴望孤獨的人妻與母親
也許有人會問,一個即將迎接新生命的孕婦,在人生最幸福的時刻寫書大談「孤獨」,這樣正常嗎?
劉若英很晚才走入婚姻,但在那之前,她早就在思考親密關係中自我的界線問題。
自稱擁有「獨處基因」,兩歲就有自己房間的劉若英說,每個人對「相處」的需求不一樣,有些人在親密關係裡需要很多的相處、有些人需要很多獨處,「我只是剛好比例上需要更多獨處而已。」
對劉若英來說,創作始終是獨處的過程,而作品(比如歌曲、戲劇或文字創作)完成後,就具備了獨立的人格。懷孕是她身為母親另一個形式的創作,她相當好奇未來的母子關係會如何發展,小孩生出來以後究竟會怎樣呢?很多朋友勸她不用想太多,因為「生完就知道了」。但她覺得這句話,簡直是對孕婦最大的威脅。
黃建賓 攝影
分享
不問憂鬱解心煩
在快要生產的某一天,她還沒找到保母,同時擔心小孩出生後自己人生的變化,以及自己能否成為一個好媽媽,她走到先生書房門口、眼神直定定看著他,因為平常沒事她不會這麼做,先生問:「你怎麼會來?」她答:「我有點憂鬱。」先生沒有探問憂鬱的原因,想了一下淡定的說:「那可以請你先幫我做中飯嗎?」於是她轉身入廚房做飯。
劉若英說:「說也奇怪,當我開始集中精神做飯,憂鬱情緒逐漸的消散,我忽然覺得先生是個聰明人,他沒有劈頭問我在憂鬱什麼,因為一開口討論、就得在憂鬱情結中糾纏,也不一定找到出口,反而他找一件事讓我做,把我帶離眼前的問題跟鬱結的情緒。」沒有閃光、一點也不肉麻,這就是劉若英和先生彼此間最安心的相處模式。
最親密的距離是對角線
如果跟親密伴侶說 leave me alone,對方也許會覺得「你在針對我,我讓你覺得煩。」但是劉若英認為,再親密的關係都應該保有自我空間,「但是太多人不敢問,因為怕冒犯了對方。」她認為,能夠在正確時機、適度散發自己需求的人,更有機會享受幸福。
到現在為止,劉若英跟先生一回到家,動線分別是一個往左、一個往右,共同的空間是中間交會的廚房與餐廳,她甚至刻意將兩個人的書房各自安排在家裡最遠的對角線,因為她一個人自己住20幾年,有很多事情必須自己完成。而能夠擁有各自獨處的空間,可以讓相處走得更長遠,他們夫妻也對這個安排感到非常舒服。
孤獨不苦 享受獨處
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分析,人在即將失去一些東西時容易感到害怕,尤其是進入親密關係之際,因為不確定改變會帶來什麼變動,通常會突然的恐懼起來:「也可能是因為大家誤會了,親密關係是必須為這段關係付出一切。海誓山盟跟此生不渝,其實是很可怕的。」
王浩威說,人不可能不改變,理想的親密關係伴侶能欣賞對方的變化跟成長,接受這些變化與我們當初在一起的海誓山盟不一樣,也相信對方可以享受並欣賞我的成長。從對談中他發現劉若英其實是一個矛盾、敏感的人,但她誠實面對,也願意花時間思考自己。
分享
時間不夠 新手媽都一樣
劉若英並沒有因為走入婚姻放棄事業,她仍有許多夢想要完成。就像是她堅持在生小孩之前完成書的文字初稿,以便於在坐月子期間好整以暇改稿、校稿,不管親朋好友、醫生護士,甚至眼鏡行老闆都勸她坐月子不要用眼過度,但她也竟然就準時的交稿、改稿、也出書了。由於要配合產婦不太好的的眼力,出版社調整了字體,劉若英露出有點自豪又搞笑的神情斜眼看地上說:「如果把書丟在地上看,字體大小根本就剛剛好。」
小孩出生後,劉若英跟所有新手媽媽一樣,最大挑戰是時間不夠用,「我還在適應,常常手忙腳亂的,在家經常都是小跑步狀態。」她高估了自己可以在坐月子做很多事,甚至有時焦慮到半夜三點坐在陽台上,想著怎樣可以再多擠出一點時間來。現在她的固定作息是,早上在家陪兒子,下午出門工作,傍晚六點以前回到家,雖然每天「趕趕趕」,她依然很享受這個全新的體驗。
她說,因為比較了解自己、所以能安排自己,安心的感覺自己的想法。她還有好多事情想做,因此更珍惜自己的時間。那些的睡不著、那些的累、那些的壓力,都是心甘情願。
|